前世三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一次擦肩而过,相聚即使缘分,请各位小主点点关注。其实一个人身上的标签和外衣不重要,都只是表象的一部分,如果网友们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盲目去爱,也可能会错过真爱!从完全不懂自己的名字到能阅读、书写,人可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学会的。而且,在国民教育普及之前,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是文盲,有些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长期致力于人类扫盲的工作,其背后的假设在于:如果越多的人理解文字运用,将会促进个人、家庭、社会和整个世界彼此的和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页上,对于识字的重要性叙述如下:
文章插图
扫盲对于社会和人类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改变生活。对个人、家庭与社会来说,它可提高人的健康与收入水平,改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增强自立能力的手段。一个具备读写能力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够交流思想和辩论的社会。然而,文盲现象却成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障碍,甚至能够导致排斥及暴力行为。识字好像满有用的,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想法是否为一个放诸四海的标准呢?读写能力的传播是否一开始就带着教育的理想?能否改善人与世界的关系?若回到早期社会观察这个问题,是否有不同的思考?关于古代社会读写能力的经典作品是威廉哈里斯的《古代识字能力》(Ancient Literacy),本书叙述希腊罗马时代有多少人可以读和写。以往学者多被希腊时代哲人所留下的作品所吸引,或是受到拉丁文史料所记载的罗马教育系统影响,并相信希腊城邦之中或是罗马帝国下的居民具有一定的识字率。然而,哈里斯根据由少部分菁英所留下的文字史料,透过跨学科的研究,系统性的分析古典时代的识字率。由于受到社会和技术性的条件限制,读写能力只掌握在少数的贵族之中。在希罗文明中,口述的传播远比文字来得重要。西方古典世界的读写能力如此缺乏,那古代中国的真实情形如何呢?一般人能够看得懂而且写故事吗?
文章插图
以往所留下来的材料,像是《史记》、《汉书》等古典文献比较缺乏一般平民的书写记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谁可以阅读和写字?上层的皇亲国戚、知识分子应该都可以。有人认为读写的能力是掌控在统治者身上,或者说读写能力就是为了掌控权力的工具(这和联合国的理想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民无法获得读写的能力。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于:这些权力者的读写能力是谁教的?乡公所、县政府管户籍的、收税的下级官吏也要会写字,平民为了阅读一些政府的文书(贴在城门上的公告),是不是也要看得懂呢?以往的历史材料无法告诉我们的事情,幸好近几年来透过考古发现大量的简牍文书,大部分是政府的法律、档案数据,让我们对于平民社会有更多的认识。
文章插图
从《墨子》和银雀山的汉简来看,在战国时代与汉代,出入城门所要遵守的规定,都要公布在大街、高台和城门处,「令往来者皆视」,至少要读得懂字才能了解规定吧!按照某教授的看法:「法令的颁布者没有考虑那些不识字的人。可以说,他们不认为文盲会不遵守法律,会有识字的人帮他们解释那些告示上的命令。」要使国家的法令贯彻到社会底层,告诉一般的庶民,至少在下层社会需有很大量的一批人识字。在没有国民教育之前,这批识字的人大部分是世袭的公务人员,在家里受教育,他们在秦与西汉称为史、卜、祝。他们能懂多少字呢?按照职掌任务的不同,三千字、五千字或是七千字,而且还要能够背诵相关的文献。安徽阜阳的西汉墓葬之中就曾经发现过《仓颉篇》,是当时习字的字书,这些世袭的地方公职人员从三岁起接受读写能力的训练,之后还要通过考试,如果考试之后无法履行相关的职责与任务,老师还会受罚(真可怕!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很多公务员的老师都会被罚了)。这批秦、汉的下级官吏很重要的任务在于准备户籍和法律案件的资料,而每个地区的里正、或是伍长,还是当地较为年长的「父老」都要定时以文字的形式向政府报告小区之中的状况。从他们必须以文字书写报告的状况,可以知道这些最基层的里长、邻长虽然无法长篇大论的写文章,但至少都具备一定的工作语言应付行政系统的需求,也可以将政府的文书和法律规定传播给不识字的平民。但古代的平民是否都不识字呢?也不一定,从新出土的考古材料之中让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思考。2200年前秦国尚未统一天下之前,在秦和楚之间发生过很多次大战,参与的士兵本来都是无名英雄,浴血沙场却无人知晓。透过考古材料,我们竟然发现这些士兵的家书。在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出土的墓葬里,发现木牍形式的家书,是前线作战的士兵写给母亲的信。写给妈妈的信很明显是要钱,大意是:妈,我要钱!还有赶快把夏天的衣服寄过来。如果家乡的布价格比较便宜的话,在家乡做好衣服寄过来;如果家乡的价格贵的话,就寄钱过来,我在前线买布做衣服。跟妈妈要钱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两千年前到现在历久不衰。不过,这篇文章的主题不仅仅是跟妈妈要钱喔!如果当兵的士兵会写信,代表他们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同时也代表收信的人具有阅读能力,或是就近可以找到代为读信的人。目前不知道他们读写的能力是在哪里学的,很有可能是当兵的时候,透过军队系统学的。秦、西汉都是全民(男性)皆兵的时代,从汉代居延所发现的简牍也可以发现,服役的士兵就算是无法写信,也需要具备一些简单的文字和数字能力,在固定的格式之中纪载下日常的勤务,像是仓库的储备状况、勤务的赏罚和基本的法律常识。程度较好的士兵可能会学到较多的书写能力,看来当兵不只是男生的成年礼,在秦汉也是获取读写能力的过程。而且,不只男性,当时平民阶层的女性也有人具备读写能力,而且还具备法律的知识,从张家山所出土的汉代木简当中,其中有不少法律的判例。有一条纪载着一位女性奴隶,不仅逃跑到其他地方,落脚之后还向官府谎报自己的户籍,而这都需要一定的读写能力才能办到。当时女性为了应付相关的行政需求,在某一程度上也必须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和理解自身在法律系统的地位。除此之外,也发现过女性户长的例子,这样的技能使她们不只是服从国家的要求,也能利用法律体系争取自身的利益。我们无法透过精确的统计数据确认秦汉时代到底有多少比率的人可以读和写,但从近来的考古数据,相对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秦汉帝国有较多的人具备读写能力。只是,与联合国带有教育大众的启蒙思想不同,下层的官吏、平民接触文字的过程是为了应付国家统治的需求,在国家的要求下,进入了文字的世界。我们当然不否认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都有很多具有理想的教育家,像是孔子、墨子等,汉代也有很多私学的传统,但是对于一般庶民而言,接触文字的过程,同时也是进入了以文字控制、管理的行政系统之中,主要是应付服役、缴税等义务,成为「编户齐民」,而不是为了读故事。
- 丫鬟|鸳鸯的发小闺蜜,为什么都是清一色大丫鬟?
- 曾厝垵|地道的厦门美食街,游客基本找不到,每天都是很多本地人来吃夜宵
- 野客丛书|古代诗人最喜欢说,却不肯做的一件事,诗人的话千万不要信
- 善良|做人到最后,拼的都是人品
- 佛像|他是如来佛祖,因扮相太真遭路人跪拜,买佛像发现上面都是自己
- 鲍鱼|鸡翅焖鲍鱼
- 眼睛|这些中国人的眼睛都是尺
- 杨洁|他是如来佛祖扮演者,去泰国买佛像,结果发现上面画的都是自己
- 申请书|99%都是加盟店,杨国福能稳稳的上市吗?
- 音乐|最痴迷中国文化的国家?不止音乐,连国民游戏都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