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派作家眼中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一个海派作家眼中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文章插图
《繁花》封面
评分(满分5分):4.5分
早就听闻《繁花》大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海派文学代表作 。找了好多家图书馆都没找到,反倒在家门口常去的图书馆无意中发现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写上海的作品不少,远有张爱玲,近有王安忆和金宇澄 。从名气上,后者没有前两者大,而且上海本就是风花雪月与摩登时尚之都,女性作家的细腻与温婉可能更适于刻画这里的男欢女爱,但金宇澄用他在上海这五十年的亲身经历与感悟,给我们讲述了这个大都市里众多小人物在半个世纪的沉浮,从他仅有的一篇长篇小说就是这本《繁花》就可见一斑 。从《繁花》的语言也可以看出它的与众不同,《长恨歌》是用完全的普通话写成的,即使不懂上海话,也能无障碍阅读 。《繁花》的语言则夹杂了很多上海方言,例如洗澡被写成了“汏浴”,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上海方言的基础期初可能不是很适应,但这也正让人有一种代入感,感觉就是写的上海的事情 。
作品分两条线,这样的写法最近好像很流行,东野圭吾的很多作品也是这样 。只是大部分的两条主线的作品都是不同的人,然后慢慢融合在一起 。而《繁花》则是同样的一波主人公,一条主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条主线是八九十年代 。所以其实这两条线从人物和时间上分割并不那么清晰,但不同的生活方式让这两条线好像处于两个世界 。这两条主线按照每章交替来写,每章标题中的数字则用汉字中的两类写法区隔开,例如“壹章”、“二章”、“叁章”、“四章”这样,挺有意思 。
虽然感觉《繁花》这个名字像是写女人,里面也确实写了很多女人,但这么多女人都是由三个男人串联起来的:资产阶级后代后来成为商人的阿宝,革命军人后代后来成为律师的沪生,工人阶级后代后来成为下岗工人的小毛 。他们曾经是好朋友,可时代的洪流推动他们走了不同的路 。
不难想象,最悲惨的就是小毛,学了一身武功,可没什么用处 。因为一个已婚女人迫不得已结了婚,虽然妻子对他不错但却先离他去世了,他当过下岗工人,甚至还假结婚,后来又因为辐射得了不治之症而早逝,小毛的一生也许只有跳舞的时候最“适意”吧 。这使我想起最近比较火的歌《漠河舞厅》,据说这是作者去漠河采风时看到一个舞厅里一个老人在独自跳舞,这个老人和他爱人都很爱跳舞,他们因为跳舞而相识相知 。1989年,漠河着了一场大火,他的爱人在火灾中去世,老人从此一生未娶,一有时间就来到当时他们跳舞的舞厅,独自跳舞 。
但阿宝和沪生何尝就没有自己的烦恼呢,他们的烦恼不在肉体,而在于心灵,你很难说阿宝和沪生就比小毛幸福 。阿宝虽然衣食无忧,但感情一直没有着落,不知道他的心里是否一直都有那个小时候青梅竹马的蓓蒂 。而沪生的妻子白萍只想着出国,整个婚姻有名无实,甚至在整部书都没有关于白萍的正面描写 。他们的生活中也只是某某总,某小姐,最多的描写也是饭局,这样的生活就真的比小毛好吗?好吧,人到中年,活成什么样子才不是自己讨厌的呢,恐怕很难说出来 。
所以说还是小时候有意思,活得有滋味 。去电影院看电影没有空调,每个座椅的背后都有个兜兜装蒲扇,还写了“爱护公物”,到淮海路国营旧货商店去找被抄家抬走的钢琴,甚至是到杨浦打架,和阿婆去绍兴找祖坟,这样让人感觉难忘又有趣的情景不要太多,特别是对上海有所了解的,有了一些年纪的人,能得到更多的共鸣 。难怪所有人的美好回忆都是关于童年的,听说,也只是听说,人在弥留之际会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情 。
【一个海派作家眼中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好吧,如果你对上海这个繁华大都市感兴趣,想了解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是怎么描写他生活了半辈子的大上海,那么请拿起这本《繁花》,它将让你看清这个繁华都市背后的人们有着怎样平淡而丰富的人生 。最后,安利一下这本书的插图,都是金宇澄先生亲手画的,很多是不同时期手绘上海地图,也有很多特有的风土人情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版本都有,但这些插图至少能给评分加上0.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