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国除了农耕制,早期社会还有一种“游耕制”

【爱历史】中国除了农耕制,早期社会还有一种“游耕制”
文章图片
古代 , 北方主要是游牧民族 , 他们夏天转夏场 , 冬天转冬场 , 居无定所 , 逐水草而居 , 一年总得转几次场 。 这是因为草长速度没牛羊马吃的速度快 , 况且牛羊马的践踏也会破坏草的生长 , 吃光了一块地方就得转另一块 , 不同的草场就可轮番得到修养 , 得到生长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除了游牧制 , 早期社会还有一种游耕制 。
这儿一年 , 那儿一年 , 轮番着种 。 这是因为早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 全靠土地自身肥力 , 种过一年 , 地的肥力就不足了 , 需要休耕 , 让它自发地长草 , 春长秋枯 , 为土壤提供新的腐殖质 , 到一定年份再去翻耕 。
但刚翻耕好的土地还不能马上种 , 还要等一年 。 因为刚翻耕平整好 , 土壤内有大量植物残体还没腐烂 , 土壤中的微生物也缺氮素 , 植物残体产生的氮素极大部分都会被微生物吸取 , 种子与庄稼能得到的氮肥很有限 。 但到第二年 , 土壤中原有的植物残体已充分腐烂 , 微生物也吸足了氮素 , 再去耕种 , 微生物不但不吸取氮素 , 还会提供大量的氮素给种子 。 所以休耕几年 , 再翻耕平整后 , 第二年产量必定很高 。
但这种很高也是相对而言的 。 事实上 , 由于西方——从中亚到西欧大部分土地都比较瘠薄 , 一亩地能打出百把斤粮食就算比较好的了 。 为适应游耕制需要 , 他们通常需要8倍的土地 , 每一块土地八年轮耕一次 。 假定养活一个人要10亩土地的出产 , 那就需要有80亩的土地供他轮耕 。 一户以5人计算 , 就需要400亩土地 。 以一个部落来计算 , 就需要一块非常广大的土地 。
因此 , 虽然已进入农耕时代 , 他们依然要过个几年搬一次家 , 去寻找可耕地 , 这就是游耕制 。
【爱历史】中国除了农耕制,早期社会还有一种“游耕制”
文章图片
人们到美洲去旅游 , 看到很多古印第安人的遗迹 , 那么宏伟的建筑 , 那么精美的艺术 , 说放弃就突然放弃了 , 难免会生出很多联想——瘟疫啦 , 战争啦 , 这都有可能 , 但最大可能还是因为在一个地方呆长了 , 把每一份土地上的肥力都已耗尽了 , 这片土地再也无法养人了 。 南美山地本就多石少土 , 靠干万年的自然积累存养下来的肥力 , 一旦被破坏 , 其生态恢复能力就比较弱 。 而且南美土著可能也不懂得轮耕制 , 没有有意识地让一块地种一年休几年 , 总要用到尽为止 。 或许还有人口增长的压力 , 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 只能地尽其利 , 把一切可用的都用到尽 。
但是 , 曾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游耕制在中华大地上却从未出现过 。
拜上天所赐 ,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 , 无论是黄河中下游平原 , 还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 都是数干万年自然堆积形成的 。 其中黄土高原靠风力堆积 , 它的中下游平原主要靠水力冲积 , 长江中下游平原则赖于数千万前的青藏高原崛起 , 使原先西流的古长江改道东流(长江三峡地区原是古长江源头) , 经数千万年冲积而成的 。 土壤细密、深厚 , 富含腐殖质 , 不仅单产高 , 土地休耕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 顶多三年一轮就可养活自己了 。
通常的情况是:第一年杀草 , 把草杀死 , 任其腐烂 , 称为“畜” 。
第二年翻耕平整 , 把腐烂的草都翻进土里 , 使“刚土”变成柔壤 , 称为“新”——新这个字 , 就是开垦出来已可以种庄稼的地 , 种下粮食 。
第三年 , 这田就完全熟了 , 称为“畲" , 这是产量最高的一年 。
经此 , 肥力用尽 , 然后就让它休耕了 。
到了西周制定《授田制》时 , 已经有完全不需要休耕的土地了 。 因此就有“不易之家百亩 , 一易地之家二百亩 , 再易之家三百亩"的规制 。
上等地不需要休耕 , 一家100亩 。 中等地 , 需要种一年休耕一年一家200亩 。 下等地 , 种一年要休2年 , 一家300亩 。 那时的亩是小亩 , 约等于现在的半亩 。 上等地 , 50亩 , “十口之家可得温饱" , 那就根本不用搬来搬去了 。 即使下等地 , 150亩 , 也不需要搬来搬去 , 只需把家安在中间 , 一年种左边的地 , 一年种门前屋后的地 , 一年种右旁的地 。
人类学研究表明 , 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农耕时代形成的 。 中国的先民从一开始就是定居农业 , 由此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就是安土重迁——安于脚下这块土地 , 把迁徙看得很重 。 由此而产生的一个观念就是“故土" , 故土难离 。 故土在哪 , 根就在哪 。 由这个故土观念衍生出来的 , 就是故国观念 。 所以我们说 , 中国人有很重的故乡情节和故国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