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人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最懂的人莫过于秦始皇的爱将王翦

历史上不乏一些聪明绝顶的人 , 然而他们的下场却各不相同 , 有像郭子仪这样进退有据的人 , 也有像蓝玉这样嚣张跋扈的人 , 他们或者能够得以善终 , 或者落得满门抄斩 , 都与他们的性格密不可分 , 这里面有着人生的大智慧 , 只有懂得自己所处的位置 , 明白进退 , 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不走向毁灭 。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古人有许多的人生智慧值得后人学习 , 那些大智若愚的智慧 , 会让自己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中 , 都能过得游刃有余 , 就像别人说的“江湖不是打打杀杀 , 江湖是人情世故” , 只有明白人性背后的逻辑 , 才是最强的智慧 。
【历史故事】古人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最懂的人莫过于秦始皇的爱将王翦
文章图片
说到“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 最强的人莫过于秦始皇的爱将王翦 , 古代有许多的名将不免走上“狡兔死走狗烹”的道路 , 而像王翦这样能够做到功高震主而身退的 , 是真的不多 。
王翦的智慧在于知道示弱 , 知道给自己的后半生找一些安全保障 , 当秦始皇询问攻灭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时 , 王翦说出了非六十万不可的话 , 秦始皇当时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 后来询问年轻的将领李信 , 说二十万足以 , 真的是血气方刚 , 在秦始皇的眼里 , 王翦这是老迈了 , 不负之前的勇武了 , 实际上王翦才是一个知道稳重的人 。
【历史故事】古人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最懂的人莫过于秦始皇的爱将王翦
文章图片
后来李信的战败 , 秦始皇重新询问王翦的意见 , 王翦坚持说非六十万不可 , 楚国地阔千里且多山林 , 只有六十万人马 , 才能彻底的征服 , 秦始皇心中有着一统天下的梦想 , 就给了王翦六十万人马去征讨楚国 。 但是王翦深知自己手握六十万军队 , 是国家的全部军队 , 而且楚国是大国 , 不那么容易击败 , 为了自己能够成功 , 以及功成身退 , 不至于走上白起的老路 , 开始了自污 。
王翦三天两头和秦王要赏赐 , 不仅仅增加了秦始皇和士兵对于战争终将胜利的信心 , 也让秦始皇内心明白 , 王翦不是一个热衷权力的臣子 , 只想要一个太平富足的晚年 , 这样拙劣的低级伎俩 , 却也是最高级的保命之道 , 毕竟古代那种家天下 , 伴君如伴虎 , 王翦最终靠着自己的聪明 , 不但灭了楚国 , 最后还安享了自己的晚年 。
【历史故事】古人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最懂的人莫过于秦始皇的爱将王翦
文章图片
王翦父子替秦始皇帝剿灭了战国七雄中的五个 , 真的可以说是功高震主了 , 如果王翦没有最后那样的智慧 , 或许就会走上白起的老路 , 真的是“大智若愚” , 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 。
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有时候真理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 是因为社会上有时候不乏那些冷静的人 , 但是能够保持清醒还被人认可 , 也是非常不易的 , 在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 有许多懂得进退的人和故事 。
【历史故事】古人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最懂的人莫过于秦始皇的爱将王翦
文章图片
曹操作为一代奸雄 , 手下的文臣猛将如云 , 最让人痛惜的就是郭嘉了 , 这个人帮助曹操打败袁绍后 , 力劝曹操北征乌桓 , 后来因为疾病离世了 , 弥留之际给曹操留下遗言 , 说让曹操穷寇莫追 , 不过许久袁绍儿子的人头果然被送到了曹操的面前 , 帮助曹操拿下了辽东 , 可以说是算无遗策 , 以至于曹操兵败赤壁的时候都说“若郭奉孝在 , 孤不至于此”的话 , 郭嘉是脑子时刻保持清醒的人 。
【历史故事】古人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最懂的人莫过于秦始皇的爱将王翦
文章图片
曹魏的臣子司马懿 , 则是一个知道隐藏自己的人 , 知道以退为进和等待时机 , 在曹爽嚣张的时候 , 知道自己装病来麻痹对方 , 最后果然使得曹爽放松了警惕 , 在和皇帝一起去高平陵祭祀的时候 , 被司马懿发动了军事政变 , 曹爽竟然那时还相信司马懿能放他一马 , 可见司马懿平时装的实在太好了 , 让曹爽相信司马懿就是那样一个讲信誉的人 , 而完全不懂这背后的可怕 。
【历史故事】古人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最懂的人莫过于秦始皇的爱将王翦
文章图片
最后在曹爽做富家翁梦的时候 , 被司马懿给灭三族杀害了 , 司马懿的以屈为伸 , 帮助司马氏一举登上了顶峰 , 可以说是成功典范 。
结语
【历史故事】古人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最懂的人莫过于秦始皇的爱将王翦】在这个社会上行走 , 要自己时刻保持清醒 , 就要有足够的智慧 , 平时显得自己笨一些 , 不是什么坏事 , 只要不是真的笨就行 ,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奔跑 , 起点慢一点 , 不一定会输 , 但是跌倒了 , 可能就会摔的永远起不来 , 这就是现实 , 只要你还在跑道上 , 成功不一定是谁的 , 在让自己保持竞争力的时候 , 适当的慢一点 , 不见的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