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举制|古代“高考”有多难?难怪范进会疯,这么高难度的考试谁考谁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孟郊”
在如今 , 每年都会有一个热点新闻 , 那就是关于每年高考的个省的高考状元 , 许多社会媒体的关注都会聚焦到他们的身上 。 状元一词来源于古代的科举制 , 即为第一名 。 在古代 , 科举制就像如今的高考 。 在我国 , 从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 , 高考成为许许多多寒门学子改变命运 , 实现自我理想的途径 , 而在古代封建社会 , 读书人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来金榜题名 , 改变命运 , 那么古代的“高考”究竟是如何的呢?古代“高考”有多难?难怪范进会疯 , 这么高难度的考试谁考谁疯 。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兴国经邦 , 人才为急” , 在古代对选拔人才尤为重视 , 关系到国家治理 ,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代 , 华夏的祖先就创造出了禅让制 , 以选拔部落的首领 , 统率、治理部落 。 到了商周时期 , 出现了世袭制 。 到了汉朝时期采用察举和征召制 , 魏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 直到隋唐时期 , 出现了科举制 , 并且在之后不断发展完善 , 这也是许多文人志士实现理想的途径之一 。 清末1906年才宣布废除 , 退出历史舞台 。
科举制在历朝带中都有所变动 , 但是大体上一致 , 它被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 只有秀才才能过参加乡试 , 通过了乡试就是举人 , 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 接下来就是会试 , 会试则相当于今天的省考 , 通过考试的就是贡士 , 会试中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员 , 最高级别的就是殿试了 , 由皇上亲自主持 , 第一名则称为状元 。 在宋朝有一个82岁高龄的状元—梁灏 , 他的一辈子都花费在科举考试中 , 皇天不负苦心人 , 最终能考取了状元 , 了却了毕生追求 。
科举制从隋朝至清末废除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 , 它的产生意义重大 , 为促进阶层流动、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产生了重大作用 , 相传 , 唐太宗曾经夸赞科举制的的作用说天下英雄都是我的了 。 但是 , 到了明清时期 , 科举制逐渐沦为了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 , 禁锢人们的思想的工具 , 八股文的产生影响对读书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 当然 , 科举制的确意义重大 , 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
古代的科举制影响深远 , 但难度确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 于今天高考中考取清华北大的难度相比 , 有之过而无不及 , 如此高的难度甚至可以说让人疯掉 。 据统计 , 从隋朝至清末1300多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649个状元 , 不夸张的说 , 考上秀才相当于当今高考中的一个一本 。 在《儒林外史》中 , 有一个人物的故事令人忍俊不禁 , 又让人感慨科举制度下的残酷竞争 。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 , 这个人故事的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 。 范进从年少一直到中晚年五十多岁才考上举人 , 然而不幸的是 , 他却因此乐极生悲 , 因为太过兴奋而疯掉 。 或许有人会觉得太过夸张 , 但这的确是当时科举制残酷的一个真实写照 。 范进也许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人 , 他至少最后了却了科举的心愿 , 考上了举人 , 在古代社会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从年少到古稀之年依旧只是个秀才 , 一辈子的心血都花费在科举上 , 却落得一场空 。
其实 ,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文学大家有不少都曾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 , 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就是其中一位 , 到了而立之年的时候才得以挤进进士的行列 , 他的科举也是一波三折 , 令人唏嘘 。 唐代诗人孟郊也是在科举考场的常客 , 他考了半辈子 , 最终在四十六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 在当时去参加宴会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登科后》 。
科举制能给人带来希望 , 却也可以给人带来破灭 , 从而走向极端的道路 。 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洪秀全也是因为科举名落孙山 , 在悲愤与绝望中与走向了与以科举考取功名截然相反的道路——起义推翻王朝统治的道路 。 有人说科举制摧残了人性 , 也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人的智慧 , 当我们用后人的眼光去看待时 , 应该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评价 , 功过是非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
- 韩慧英|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猪肝|甘甜不上火,护肝又滋补——和“红嘴绿鹦哥”一起迎接初春的暖阳吧!
- 中共一大纪念馆|“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开启全国巡展!
- 丸子|这是菜市场“最脏”的3种菜,再便宜也不要买,你却天天端上桌
- 艺术培训|德州市文化馆2022年“德艺课堂” 春季公益艺术培训开始招生!
- 文化节|沪上首家传统文化传承中心——“北站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揭牌成立
- 艺术|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 重庆女孩画“家门皮肤”受年轻人追捧
- 清华大学|美术馆嵌入产业园,上海打开“科创+文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