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星槎:看大宋第一相赵普的功过得失,从赵匡胤的龙兴历程( 二 )


其实 , 赵匡胤对皇位蓄谋已久 。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赵匡胤早有异心 , 在赵匡胤既登大位之后 , 尊其母杜氏为皇太后 , 当杜太后听此消息时 , 曾惊语道:"我儿素有大志 , 今日果然成功 。 "一语道破天机 。
还有一个传言 , 赵匡胤早期从军 , 在襄阳投宿一座僧寺时 , 一老僧对其言"点检做天子" , 并在临行时赠他"遇郭而安 , 历周始显 。 两日重光 , 囊木应谶"的谶言 。
可能历史上的帝王们历来都喜欢编排一些神异的传说、典故 , 来证明自己皇权天授 , 这里姑且不论其是否都真实可信 , 但往往让后人可以从中发现一些主人公的心理轨迹 。 总之后来老僧所言都一一应验了 , 至少这也是和杜太后的惊呼一样 , 是赵匡胤早有大志的一个佐证 。
赵普非比常人 , 他早早看出赵匡胤非久居人下之人 , 当然会选择从龙而仕 。 果然太祖即位后 , 论功行赏 , 赵普因辅佐有功 , 任为谏议大夫 , 并充枢密直学士 。
如果算上赵匡胤在攻打南唐时 , 举荐赵普为节度推官那一次 , 这次赵普完成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二次跃迁 。
史海星槎:看大宋第一相赵普的功过得失,从赵匡胤的龙兴历程
文章图片
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等到乾德二年(964年) , 天下已定 , 赵匡胤开始着手做他酝酿已久的一件大事 , 这也是吸取了他前面的无数帝王的惨痛教训 , 并结合了自己赵氏王朝的发迹历史拟定的方略 , 目的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打造一个没有任何内患的万年江山 。 这件必须做的事就是削蕃 , 一件自古以来极为得罪人的差事 , 面对众多一起打拼天下的弟兄们 , 赵匡胤觉得这个动议同样需要一个人来背锅 。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末 , 宋太祖平息了李筠及李重进的叛乱 , 天下刀兵已平 。 一天太祖召见赵普 , 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 , 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 , 战事不止 , 生灵涂炭 。 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 , 使国家长治久安 , 有什么好办法吗 。 "
赵普当然明白个中原因 , 更明白赵匡胤的真实想法 , 说:"这个问题古来有之 , 症结就在于藩镇势力太重 , 以致于君弱臣强 , 实乃动乱之始 , 治理的办法也很简单 , 只要削夺其权 , 制其钱谷 , 收其精兵 , 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 "赵普的话还没说完 , 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 , 我全明白了 。 "
从赵普口中说出的意见 , 不仅印证了太祖的方针 , 坚定了太祖的信心 , 更让削蕃之策有了言论的源头 。
于是 ,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分的晚宴上 , 觥筹交错之间 , 赵匡胤君臣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千古大戏 。
其实 , 历史上对赵匡胤导演的这场大戏评价不低 , 相比于刘邦、勾践的"飞鸟尽 , 良弓藏 。 狡兔死 , 走狗烹"来说 , 这场军权的交割平和友好 , 充满了兄弟般的温情 。
史海星槎:看大宋第一相赵普的功过得失,从赵匡胤的龙兴历程
文章图片
赵普的影视形象
赵普又一次为皇帝成功代言 , 成为赵匡胤的至信之臣 , 官至宰相 , 终于登上了他仕途的顶点 。 然而君臣二人谁没有想到 , 他们自此开宋朝三百年重文轻武之风 , 导致宋朝军力日渐羸弱 , 而文官集团自此兴盛起来 , 争权夺利 , 党争不断 , 使大宋积贫积弱 , 受制于四夷 。
我个人一直为赵普感到悲哀和无奈的一点就是 , 既然选择了与皇帝共舞 , 就要有牺牲自己声名和性命的觉悟 , 皇帝需要你做的 , 你就要尽力做好 , 皇帝需要你说的 , 你就要坚定表白 , 这就是人臣之路 。
像赵普这样的历史人物 , 并非显赫如帝王会有十分详尽的资料 , 又因为做臣子的在大事上不一定敢说出自己的声音 , 很多时候就像伴月之星 , 本身的光芒会被皓月掩盖 , 所以想真正了解他们并不容易 。 但是我们可以从他旁边的主角身上得到信息 , 也许知悉了赵匡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之后 , 也可以推导出赵普的一些性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