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首诗让你共享白居易的春天 白居易有关春天的诗( 二 )


上两联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写风物人情 。“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 。“青旗”即酒招 。“梨花”语带双关 。诗中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趁梨花”就是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此联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 。
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 。“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 。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 。”“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少女的化身 。
这首诗就杭州春日,用五彩画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 。诗由城外,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次序井然,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洋溢着诗人的赞美之情 。
《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5首诗让你共享白居易的春天 白居易有关春天的诗

文章插图
松排山面千重翠
【诗作简介】《春题湖上》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的诗 。
【诗作背景】白居易自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秋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春任杭州刺史 。从诗的末两句所表露的语气及题目中标明的“春”字看来,这首诗是在他离任那年的春天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所做 。
【诗作赏析】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 。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 。
“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早稻犹如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 。如此精妙的比喻本身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人民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可贵的出新 。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从艺术上看,此诗最精彩的是中间四句 。诗人以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也在这几个比喻中隐隐流露出来 。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能顺势推出 。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5首诗让你共享白居易的春天 白居易有关春天的诗

文章插图
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作简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并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
【诗作背景】白居易自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秋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诗应作于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或四年(公元824年)春 。
【诗作赏析】诗的首联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景象,两个地名连用,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 。
颔联写仰观飞鸟 。莺歌燕舞,是春天的勃勃生机 。燕子衔泥筑巢,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几处”二字,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 。
颈联写俯察花草 。因为是早春,所以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乱”字来形容 。春草也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浅”字来形容 。“渐欲”和“才能”是诗人对客观事物观察、欣赏后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并感染读者 。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
尾联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白堤中贯钱塘湖,可总揽全湖之胜 。绿杨荫里,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 。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 。耳畔回响着万物合奏的春之赞歌,心中就流淌出一首饱含着自然之趣的优美诗歌 。
以上就是白居易眼中的春色、春景,耳中的春声、春歌,身处春天的深处,并吟诵给后人的春之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