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胡康河谷血战(四):锋芒初试李家寨(中)

【历史故事】胡康河谷血战(四):锋芒初试李家寨(中)
文章图片
驻印军士兵脸上 , 稚气和自信并存
被围困的李克己加强连 , 现有大大减员的第1营第2连 , 以及临时配属的机枪1连和迫击炮连各一个排 , 所占据的阵地只有200米长、100米宽的范围 , 这片狭小的阵地后来因为指挥官的名字而被命名为李家寨 。 李克己是一名智勇双全的军官 , 他既没有被严重的形势吓倒 , 也没有坐等上级支援 。 他知道得很清楚 , 撤退只会白白遭敌杀伤 , 甚至全军覆灭;况且现在一旦退出这里 , 前期战斗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都将丧失 , 那时再打回来会付出更大代价;而增援部队也已经在路上 , 到达战场需要时日 , 于是一面布置警戒 , 一面抓紧时间想方设法构筑防御 。 他决心在这里长期固守 , 拖住日军 , 待主力到达后里应外合击破敌人 。
【历史故事】胡康河谷血战(四):锋芒初试李家寨(中)】自此 , 被围困在李家寨的部队一面积极战斗 , 一面竭尽全力存活下来 。 阵地内那个二三十米方圆的小型林空起到了无法取代的作用 , 它可以给前来空投的运输机指示地点 。 每三天都会有飞机飞来 , 然后就会有给养和弹药包从天而降 , 日军缺乏防空火力 , 只能望洋兴叹 。 日军在炮兵掩护下向李家寨发动了一次次进攻 , 可是大量的自动武器再一次证明了丛林作战的特点 , 日军使用各种手段发动的屡次进攻都被瓦解 。
不过李家寨的居民的生活过得并不轻松 , 敌人天天都对阵地进行炮击 , 日军的狙击手也随时在使用掷弹筒和特别挑选的高精度步枪眈眈相向 , 所以最要紧的还是构筑防御工事 。 李家寨的防御系统很有特色 , 整个阵地一共构筑成了8个立体支撑点 , 树上和地面火力互相交叉 , 每个班据守一个点 , 阵地中间是步兵最钟爱的支援武器迫击炮 , 具有射程和威力优势的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成功压制了曾经猖獗一时的日军掷弹筒 , 日军战史称几乎每次进攻都为中国军迫击炮火力所压制 , 屡被瓦解 。 日军对这只全身都已蜷缩起来的刺猬毫无办法 。
在阵地的外缘 , 有一棵巨大的榕树 , 数十根气根垂到地里 , 即使把主根炸断也不会轻易倒下 , 其树冠投影面积超过一亩 , 在绿色的林海中像一座高高的岛屿那样 。 这棵大树的火力可以控制大小两个林空 , 并能监视日军的动向 , 只要日军一进入攻击位置就会被发现 , 因此成为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 日军无时不刻计划着破坏这个阵地 , 但李克己在上面布置了一个加强排的兵力 , 兵器更不缺 , 树上树下构筑了完善的机枪巢 , 还能随时得到迫击炮的支援 , 火力强劲 , 日军的屡次尝试都以惨败收场 。
【历史故事】胡康河谷血战(四):锋芒初试李家寨(中)
文章图片
新38师的士兵:美式装备、美式幽默
李克己命令部下 , 要充分发挥工事和近战武器的威力 , 一般要等到敌人进到20米左右 , 各单位才统一开火 , 日军通常以小股多路利用繁茂植被的掩护进行奇袭 , 战术手段不能不说精到 , 他们的单兵素质也确实了得 , 反应非常迅速 , 动作干脆利落 , 但毕竟不可能超过自动火器射击的转移速度 , 不过只要有人中弹别人就会立即就近隐蔽起来 , 虽然单发步枪的还击完全被来自李家寨的弹雨淹没而显得苍白无力 , 但每次失败扔下的尸体并不多 , 可见18师团精锐之师的名气并非浪得 。 饶是如此 , 时间一长日军的有生力量还是损失严重 , 慢慢地只能将进攻改在夜间 , 希望能弥补武器装备的差距 , 获得意外的收获 。
敌变我变 , 李家寨的“居民”们也改变了打法 , 连日高强度战斗使消耗成为一种压力 , 即使飞机不断投下物资 , 弹药也还是渐渐有难以接济的感觉 , 日军战术这样一变化 , “居民”们其实是最大的受惠者 。 在1943年年底的缅甸 , 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力量有过一段暂时的“真空”时期 , 飞机奇缺 , 而日军第5飞行师团(该师团在缅甸作战开始时被称为第5飞行集团 , 在1943年缅甸方面军成立时成为正式建制)的衰落期也还没有正式到来 , 有时一两架日机也会突然在战场上空出现 。 12月初 , 一架运输机因躲避日机可能发动的截击而低飞 , 被日军地面火力击伤 , 致使整整一个星期内李家寨内没有得到过一公斤物资 。 一直到几个月后 , 当大量P-51野马式战斗机队抵达以后 , 日军第5飞行师团才停止了飞扬跋扈 。 但日本战斗机并没有真正销声匿迹 , 迟至1945年1月 , 他们甚至还在夜间组织了对汀江机场的远程突袭 , 并给驼峰航线造成了麻烦和重大损失(据史料记载 , 当夜为了避免日机空袭 , 机场被迫关闭了导航 , 致使13架正在返航的运输机在喜马拉雅山麓失踪 , 人员无一生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