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亮说#是兄弟失和,还是诸葛家族早有预谋?,诸葛三兄弟分投三国

提起诸葛亮 , 大家都会记得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那个“决胜千里之外”的卧龙 , 那么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为孙权门下 , 从弟诸葛诞在曹魏做将军 , 诸葛三兄弟分投三国 , 各为其主 , 又是什么原因呢?
#鹏亮说#是兄弟失和,还是诸葛家族早有预谋?,诸葛三兄弟分投三国
文章图片
有人要说了 , 人各有志 。 此话不错 , 人的志向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情 , 但是从史册上来看 , 诸葛三兄弟全都出仕为官 , 诸葛亮主内政 , 诸葛瑾、诸葛诞主谋将和前锋 。 即使三人同为一主 , 也有自己发挥的余地;他们兄弟三人却为何各自挑选了不同的主公呢?
公元192年 , 诸葛亮12岁时 , 诸葛瑾19岁 , 这一年他们的父亲诸葛硅去世;两年后 , 叔父诸葛玄收养了诸葛亮及其弟妹 , 兄长诸葛谨则是带着继母去江东讨生活去了 。 从诸葛瑾自述的片言只语中 , 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江东的生活比较清苦 , 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 孙权执政的时候 , 孙权的姊婿在曲阿这个地方 , 向诸葛瑾请教问题以后 , 觉得他才能出众 , 于是把他举荐给孙权 , 与鲁肃等人一起为孙权效力 。 从此青云直上 , 深受孙权信任 , 吕蒙病逝后 , 诸葛瑾代吕蒙做了南郡太守 , 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 , 诸葛谨官拜大将军、宣城侯 。
当然 , 作为一块原本就应该会发光的金子 , 不在老家呆着也不投靠亲戚 , 难道不是证明他自己原本就想进入到东吴麾下吗?后来显露才能吸引孙权 , 孙权对诸葛瑾有知遇之恩 , 后来又一直器重他 , 诸葛瑾面对弟弟诸葛亮的劝说仍然坚持不改换门庭也就很正常了 。
#鹏亮说#是兄弟失和,还是诸葛家族早有预谋?,诸葛三兄弟分投三国
文章图片
诸葛瑾虽然建安五年才算安定下来 , 但诸葛亮在叔父死后 , 宁愿去投奔荆州刘表 , 也没有去投奔自己的大哥 , 莫非不是同母所生 , 感情失和?历史上对此没有记载 , 毕竟只有正妻才能上族谱 , 儿子什么的后世考证者几乎都只知其父 , 不知其母 。
再来看诸葛诞 , 他是诸葛玄的儿子 , 最开始被任命为荥阳令 , 魏明帝时几番起降 , 曹芳继位后才起复出任扬州刺史 , 做了昭武将军;打了几场胜仗后 , 做了有封地三千五百户的高平侯 , 转任征东大将军;到司马昭执掌政权时 , 司马氏兄弟擅权 , 诸葛诞不满于此 , 于是发动叛变据守寿春 , 最后兵败身死 。
#鹏亮说#是兄弟失和,还是诸葛家族早有预谋?,诸葛三兄弟分投三国
文章图片
诸葛诞居然没有跟着他曾经做过豫章太守的亲爹一起为吴国效力 , 反而投靠了魏国 , 会不会是父亲诸葛玄的意见?诸葛瑾19岁时死了爹 , 21岁时才“赴江东” , 中间这两年难道是在和叔父探讨学问?或许在此期间叔侄二人也对天下大势做了分析 , 这才决定让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 如果是这样的话 , 诸葛家恐怕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 不想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
那究竟是兄弟失和还是诸葛家的预谋呢?
这一点从诸葛亮出使东吴 , 说服吴王孙权抗曹可以看出来 ,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俩即便有嫌隙 , 也不至于使诸葛亮携弟妹宁投刘表不奔长兄 。 更何况诸葛亮到底是感动于刘备礼贤下士 , 不得已而出仕 , 还是原本就选中了刘备 , 刻意造势吸引刘备前来“三顾茅庐” , 这两个观点一直颇有争议 。
#鹏亮说#是兄弟失和,还是诸葛家族早有预谋?,诸葛三兄弟分投三国
文章图片
“不求闻达于诸侯”显然是自谦之词 , 诸葛亮并没有这句话所表现的那样高风亮节 。 如果真是不求闻达而隐居 , 交好的友人即便不全是同为隐居的高士 , 也不该几乎全是入世为官并且颇具盛名的臣子 。 诸葛亮并非单纯的隐居 , 他的志向也无法被当时的普通民众所理解 。 整日里“好为梁父吟” , 在隐居的村落中显得鹤立鸡群 , 格格不入;这都不说 , 自比为管仲、乐毅 , 还和崔州平和徐庶这些人结交 , 在他们面前彰显自己的才干 , 怕不是想借自古以来的隐士名声 , 达到不显而显的目的吧 。 露才而寻求主公 ,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俩的手段都十分相似 , 不过诸葛亮显然更加沉得住气一些 , 不过也有人说是巧合 , 认为前两次刘备来访的时候 , 童子所说诸葛亮不在家并非托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