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清平乐下不清平:仁宗朝的重臣韩琦,终究是负了仁宗,负了大宋!( 三 )


但问题就在于 , 他得到了宰相韩琦的支持 。
治平元年五月、治平二年四月 , 韩琦先后两次主动提出这个礼法的问题 , 支持赵曙将生父赵允让称为“皇考” , 由此引发了百官们之间的争论 , 使得庙堂之上迅速分成了两派 , 历时十八个月之久 , 才以韩琦为首的实权派获胜 , 史称“濮议之争” 。
当然 , 我们是无法去评论韩琦的对与错 , 站在今天的角度 , 我们可以将韩琦此举看成是他对封建守旧那一套的蔑视 , 毕竟是参与过庆历新政的人 , 敢于挑战世俗的礼教 , 敢于对已经成型的理学发起进攻 。
但当我们代入到那个环境 , 就会发现 , 韩琦的做法对得起大宋的新官家赵曙 , 却负了那位视他为重臣 , 心腹之臣的仁宗赵祯 。
宋朝濮议之争的背后 , 是务实派和伦理派之争
3、负了大宋
韩琦这一生充满了精彩 , 少年得志 , 意气风发 , 面对大宋的“三冗”问题他是深痛于心 , 所以他参与庆历新政 , 甚至不惜丢官 , 敢直言强权 , 不为别的 , 只求大宋能够强大、安康 。
尽管新政失败 , 但韩琦的形象已经在大宋文人之间树立起来了 。
然而 , 这样一位不畏强权 , 又敢直言 , 心系大宋的韩琦 , 竟于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上书公然反对王安石变法 , 无论青苗 , 亦或者是免役、市易等法都在他的反对之中 , 这和他年青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

臣准散青苗诏书 , 务在惠小民 , 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 , 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乞尽罢提举官 , 第委提点刑狱官依常平旧法施行 。 ---《宋史.食货四》
事实上 , 宋朝的“三冗”在神宗朝已经到了必须要变的地步 , 沉重的财政重担已经压得大宋直不起腰 。
无论是对辽、夏的岁贡 , 还是大宋官僚体系的俸禄支出 , 亦或者是军费、社会公益等 , 财政已经处于几近崩溃的边缘 , 社会危机已经到了燃爆点 , 这都是现实问题 。
熙宁变法的主持者 , 王安石
韩琦知不知道大宋的现状?知不知道新法的缺点在哪里?作为庆历新政的重要经历者和参与者 , 他当然知道 , 也清楚朝廷应该如何去做 。
臣尝窃计 , 始为陛下谋者 , 必曰治国之本 , 当先聚财积谷 , 募兵于民 , 则可以鞭笞四夷 , 故散青苗钱 , 使民出利;为免役之法 , 次第取钱;迨置市易务 , 而小商细民 , 无所措手 。 新制日下更改无常 , 官吏茫然不能详记 , 监司督责以刻为明 。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
可惜的是 , 他既对王安石的变法条款的不足之处有了认识 , 却没有选择和王安石精诚合作 , 而是一味的反对变法 , 赌气之下外放地方 。
这种行为在事实上已经违背了士大夫“天下为公”的治国理念 , 在今天看来 , 有负于大宋 。
汪郎以为 , 王安石变法属于天才之创 , 但王安石本人十分激进 , 在用人上难免有些失误 , 如果他能够得到韩琦的支持和建议 , 也许此次变法真的能够改变宋朝的命运 。
毕竟老成持国 , 韩琦的从政经验和威望放在那里 , 文人的圈子、军方的人脉 , 这都是变法能够得到有力贯彻的资源 , 可惜了!
《流民图》 , 宋朝守旧派攻击王安石的武器
汪郎说:
熙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075年8月8日) , 韩琦与世长逝 , 享年六十八岁 。
他死后 , 赵顼不仅罢朝三日 , 痛哭不止 , 还为他竖了一块“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的墓碑 , 赐谥号“忠献” , 又配享英宗庙庭 , 享受着赵家世代香火 。
这是皇权对他的盖棺定论 。
但汪郎想说的是 , 韩琦的功绩基本上是在仁宗赵祯朝建立的 , 到最后却配享在英宗赵曙的庙堂 , 主要在于他做了有负于仁宗的举动 , 获得了英宗、神宗父子的认可 , “功茂者赏惟其称 , 德厚者报不可忘 。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