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 三 )




世界上,任何人都有暴力的一面 。但好人的拳头,是用来维护正义的 。


锅不能全让动画来背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


既然合理的“暴力”有教育意义,为什么偏偏就有小孩跟着学坏呢?


早在1982年,人类社会学书籍《童年的消逝》就指出,“童年”一词诞生于儿童与成人世界之间的文化鸿沟 。社会迈入电视时代后,一切信息都能够在各圈层群体间共享,儿童与成人的界限逐渐模糊,“童年”也随之消逝 。


书中提到的“童年”,指孩子的童真与无邪;“消逝”则指孩子的思想趋向成人化,包括但不止于模仿成人粗俗的举动与言语 。


这是正常的,影视媒介会给孩子带来正负两极的影响,不只有动画 。但随着学者继续研究,却发现媒介发展并非导致孩子“学坏”的唯一因素 。


家庭沟通模式,才是关键 。


家庭沟通模式分为“多元型”与“保护型” 。


前者鼓励孩子发表观点、提出质疑,抱有这种观念的家长,更注重电视节目中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知识含量;


后者希望孩子保留意见、避免与长辈发生争执,坚持这种模式的家长,更担忧节目中的不幸、灾难与阴暗情节,会带来负面影响 。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

文章插图
“多元型”家长看《柯南》,看到了柯南的思维逻辑与勇敢精神;“保护型”家长看《柯南》,看到了尸体、爆炸与凶器 。/《名侦探柯南》


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国内学者刘灿权访问了16位家长,发现亲子之间存在偏好代沟,是他们普遍面临的难题:


“我小时候喜欢看《哆啦A梦》,但女儿好像不感兴趣 。现在电视里播放的动画都太成熟了,真的适合小孩子看吗?”


一位“保护型”家长借助网络电视上的屏蔽操作,斩断女儿接触“暴力”动画的渠道,“这样她看不到《熊出没》了” 。同时,他会强行让女儿观看自己筛选过的动画,“如果不看这些,她就不能看电视了 。所以看着看着,她也会跟动画人物一块哭、一块笑” 。


这位家长认为,自己成功“纠正了”女儿的审美 。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

文章插图
越不让孩子看,他们就越想看,倒不如讲解清楚,为什么光头强要举着电锯 。


但效果事与愿违,结合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后的结果显示:


将自己的品位强加于子女,会导致孩子抗拒与家长交谈,家长也更难了解孩子近期在看什么动画、无法帮他们过滤不良信息,亲子关系进入死循环 。


相反地,尊重孩子偏好,一边陪他们看动画、一边讲解内容的“多元型”家长,取得了更好的亲子沟通效果,“孩子更容易养成适应社会的性格” 。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

文章插图
“小孩子看完《小猪佩奇》后模仿冲浪,万一在海中遇到危险怎么办?”“你要告诉他不该一个人冲浪呀!啥都要动画讲明白,家长的角色又是用来干嘛的呢?”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归根结底,家长对动画的态度,万万不能一刀切,孩子需要合理地接触“暴力内容” 。何况,家长们认为的暴力不一定是真暴力 。


至于孩子学坏了,这锅不能全推给动画,家庭沟通方式才是根源——


什么级别的“暴力”可以看、背后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应该向哪一位人物学习,这些家长都该告诉孩子,而不是一味地阻拦、削减孩子们的娱乐方式 。


参考资料
[1] 家长对儿童动画片教育意义的认同研究——基于家庭传播模式理论视角|刘灿权
[2] 国产动画的媒介暴力研究|宗伟刚
[3] Adolescents, Parents, and Television Violence|Chaffee S H ,Mcleod J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