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春秋TB:贝州王则起义:宋仁宗亲政后前十五年统治的一记响亮耳光( 二 )


于是 , “遣彦博宣抚 , 而改镐为彦博之副 。 ”
微史春秋TB:贝州王则起义:宋仁宗亲政后前十五年统治的一记响亮耳光
文章图片
文彦博剧照
大臣文彦博主动请缨时 , 宋仁宗曾高兴说道:“贝字加文为败 , 卿必擒则矣 。 ”
文彦博可不相信这一套说法 , 他“既受命 , 因言军事中覆不及 , 愿得专行” , 请求有便宜行事的大权 , 宋仁宗同意了 。
文彦博到达贝州后 , 猛攻北城 , 却在南城偷偷挖地道 , 王则等大意轻敌 , 官军攻入贝州 , 王则被俘 。
文彦博平叛 , “旬日贼溃 , 槛则送京师 。 ”
捷报传来 , 宋仁宗大喜 , 开始论功行赏 , “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文彦博为礼部侍郎、平章事 , 枢密直学士、左谏议大夫明镐为端明殿学士……”
同时 , 宋仁宗还做了一件事 , “改贝州为恩州” 。
这个举动 , 意味深长 , 甚至有些虚伪 。
微史春秋TB:贝州王则起义:宋仁宗亲政后前十五年统治的一记响亮耳光
文章图片
贝州故城遗址
王则起义最终被平定 , 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很多 , 一是农民不满朝廷 , 二是军士不满朝廷 , 三是官员面对危机多是束手无措之辈 。
这些原因都是值得宋仁宗君臣深思的 。
但是平定叛逆的胜利似乎将这一切都遮盖、淹没了 。
平定王则之功似乎也变成了宋仁宗和很多大臣的政绩 , 值得大赏 , 除了文彦博等主要人物俱被封赏之外 , 其余人被分为五等功进行赏赐 。
“自余兵官各以功次迁 , 京朝官及选人预军期者六十人 , 都虞候至士卒八千四百人 , 第其功为五等 。 ”
“第一等一百六十人 , 转五资;第二等三百人 , 转四资;第三等三百人 , 转三资;第四等六百人 , 转二资;第五等一千八百人 , 转一资 。 其余赐缗钱有差 。 ”
赏赐功臣自然是应该的 , 但是把此视为胜利 , 而没有去认真反思王则起义的原因 , 好了伤疤忘了疼 , 终究是有隐患的 。
就在王则被押送京师的时候 , 皇宫中的侍从还发动了事变 。
“(正月辛酉)是夕 , 崇政殿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四人谋为变 , 杀军校 , 劫兵仗 , 登延和殿屋 , 入至禁中 , 焚宫帘 , 斫伤内人臂 。 ”
这场宫禁事变与王则起义有无关系不得而知 , 这事最终竟然是不了了之 , “卒不知其始所谋” 。
王则起义遂被镇压 , 但王则的故事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 。
王则起义平定后 , 朝廷对大臣的论功行赏也很能说明问题 。
一是论功时 , 争执不休 。 大臣的倾轧、嫉妒 , 明争暗斗再度体现的十分明显 。
如文彦博俘虏王则后 , 本来是“请斩王则于大名府” , 但一向和文彦博不对付的大臣夏竦 , 以“恐所获非真盗 , 当覆视之” , 担心文彦博作假骤得大功 , 要求将王则押送京师 , 宋仁宗最终同意夏竦的看法 , “乃诏以槛车送则京师” 。
微史春秋TB:贝州王则起义:宋仁宗亲政后前十五年统治的一记响亮耳光
文章图片
夏竦剧照
如北京留守贾昌朝后来也被加封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 加检校太师 , 进封安国公 , 以恩州平也” , 但是翰林侍读学士杨偕反对 , 上书说“贼发昌朝部中 , 至出大臣乃能平 , 昌朝为有罪 , 不当赏 。 ”
总之 , 这些大臣们又回复到之前的状态 , 在皇帝面前争执不已 , “自旦争至食时” , 奏章一本接着一本 , 谏官的唾沫星子不知道喷到宋仁宗身上几多 。
二是对功臣的书写足见春秋笔法 , 拔高处理 。
这个可见文人笔墨的厉害 , 平定王则之变这“第一功”到底归谁 , 可谓说法不一 , 在文人笔记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 以至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在引用各种资料是也很慎重 。
而在《宋史》中 , 这种反应尤为明显 。
如《宋史?杨燧传》记载:“杨燧 , 开封人 。 善骑射 , 应募隶军籍 , 从征贝州 , 穴城以入 。 贼平 , 功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