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神奇植物 植物的神奇变化

棉花,锦葵科棉属植物,英文名cotton 。棉花其实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棉桃(也叫棉铃)里保护种子的絮状纤维 。这种絮状纤维,经过简单加工后即可纺纱织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野生棉种类繁多,不过其中只有四个种被人类长期选择、驯化和栽培,它们是:亚洲棉(G. arboreum)、非洲棉(G.herbaceum)、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 。一般认为,这四个棉种的原产地都不在中国,而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时期内,相继传入中国 。
“木棉”从西来
在棉花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 。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也有用木棉纺纱织布的传统 。
木棉(bombax ceiba),木棉科木棉属,又名英雄树、攀枝花等,是一种比锦葵科的棉花高大得多的落叶乔木 。木棉开花结桃后,也有像棉花一样包着种子的絮状纤维,但是纤维比较短,又缺乏韧性,一般认为不适合作纺织原料,只能作枕头、被子的填充物 。不过很多农史专家认为,在历史上木棉纤维也曾被手工织成布,比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就曾用木棉织成锦,史书上称为“桐锦” 。之所以叫“桐锦”,可能是因为古书中也称木棉树为“梧桐木”“白桐木” 。有趣的是,古书中经常出现的“木棉”一词,大多数时候指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棉花”,而且一开始指的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非洲棉 。
非洲棉又名草棉,原产于热带非洲,种植历史很久远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非洲棉及其纺织品逐步外传,经埃塞俄比亚、埃及、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传至中亚地区 。考古学家在中亚古城撒马尔罕的古墓中,就发现了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非洲棉种籽 。
非洲棉大约于公元3世纪前后传入我国新疆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高昌时期的墓葬里,除发掘到一些棉织品外,还发现了一张北魏和平元年(460年)的借贷棉布契约 。契约讲到,一次借贷棉布60匹,可见当时的高昌棉布已在市场上流通 。此外,在新疆民丰县大沙漠里的东汉古墓中发掘出大批棉织物,在吐鲁番晋墓中发现有着精致的几何图案的棉织品和穿布衣布裤的人俑,还有炭化棉籽,经鉴定为非洲棉 。此外,叶尔羌、喀什噶尔、和田等地也很适合种一年生的非洲棉 。元代《马可·波罗行纪》中说,喀城植棉很多,以生产棉织而驰名;叶尔羌人民庶饶,棉产甚丰;和阗(今新疆和田)家给户足,棉产特丰,会织兰红相间的条纹布等 。
非洲棉可能在唐朝时已经通过河西走廊传到黄河流域了 。晚唐韩鄂著《四时纂要》三月篇第74条有“种木棉法”一节,是我国最早记载棉花种植的农书,所述的是唐朝渭河和黄河下游的植棉技术 。这里所说的“木棉”,应该就是从西路经新疆传到内地的非洲棉 。
当然,在唐朝,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珍贵之物 。比如说,中唐时,贾昌“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疊布,行邻比廛间 。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 。由此可见油棉布织成的“白疊布”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以致“持重价不克致” 。唐代不少名人留下了吟诵这种珍稀物品的诗句,如杜甫有“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氍巾” 。
在宋代,似乎没有什么资料可以证明非洲棉的种植范围向南推进 。但由于西域同宋人贸易往来频繁,应该有西域产棉布进入内地市场 。
到了元朝,由于元世祖忽必烈“奖励农桑”的政策,推动了非洲棉的种植 。公元1273年,元朝颁布《农桑辑要》一书,内有“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 。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木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 。”可见当时大力提倡种植的就是“西域所产”的非洲棉 。
由“木”变“草”的“吉贝”
亚洲棉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原为多年生木本棉 。1928年,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支达佛(Moheniodauo)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棉布标本 。经过专家研究,确定是用亚洲棉织出来的,而且织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
古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500年在印度旅行时,记述了那里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 。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大约在这个时期,棉花和棉布传播到了地中海沿岸一带,欧洲人形象地称棉花为“植物中的羔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