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了凡四训》:什么是“偏正”?

了凡先生讲了善的八种分类 。 什么是偏正呢?了凡先生讲了两个故事 。
第一个故事 , 是好心做坏事 。
明朝英宗正统年间 , 浙江秀水县的吕文懿公 , 曾经做过宰相 , 是一位忠厚的长者 。 后来他辞去职务 , 告老还乡 。 虽然宰相职务没了 , 但他的德行、事业 , 仍然受到大众的尊敬 , 就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样 。
有一次 , 他遇到一个乡下人 , 那个人喝醉了 , 还当众骂他 。 他也不动心 , 告诉随从说:“这个人喝醉了 , 不要和他计较 。 ”
【历史故事】《了凡四训》:什么是“偏正”?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了凡四训》:什么是“偏正”?】过了一年 , 这个人犯下了死罪 , 被关进大牢 。 吕文懿公听说后 , 就非常后悔 , 他说:“如果去年他喝醉骂我的时候 , 我把他送进官府 , 治他的罪 , 让他受到惩罚 , 引以为戒 , 就不至于犯下如今的死罪了 。 我当时只是心存厚道 , 没想到善心反而造了大恶 , 以至于到了今天这种地步 。 ”
俗话说:“小时偷针 , 大时偷金” ,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 , 从小就要严家管家 , 不能放纵 , 否则等他长大了 , 就没有办法管了 。
【历史故事】《了凡四训》:什么是“偏正”?
文章图片
第二个故事 , 是恶心做善事 。
说有一个富人 , 家里有很多田产、粮食 。 有一年闹饥荒 , 地里颗粒无收 , 穷人们吃不上饭 , 就到处去抢粮食 。 这个富人就很害怕 , 担心穷人们来抢他们家的粮食 , 于是就向县府告状 。 但县官怕民众暴乱 , 引火烧身 , 所以不敢阻拦 , 就没有理会富人这件事 。 于是穷人们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
这个富人一看 , 县官都不管了 , 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 于是他就让自己的家丁抓了一些人 , 然后在自己家中私设公堂 , 审判惩罚他们 。 结果那些抢劫的穷人们都怕了 , 就开始收敛 , 抢劫风潮终于趋于平定了 。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富人的话 , 那这些抢劫的穷人就可能会变成暴民 , 扰乱整个社会的治安 , 那危害就大了 。 所以说这个富人虽然出的是恶心 , 做的是恶行 , 但对整个社会来说 , 却是一件好事 。
【历史故事】《了凡四训》:什么是“偏正”?
文章图片
善就是正 , 恶就是偏 , 这个大家都知道 , 但很多事情 , 并没有那么绝对 , 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 很多时候 , 一件事情 , 是正中有偏 , 偏中有正的 。
如果用的是善心 , 行的却是恶事 , 那就叫做“正中偏” , 就像上面所说的吕文懿公 , 就是好心做了坏事 , 这是正中偏 。
如果用的是恶心 , 最后结果做的却是善事 , 那就是“偏中正” , 就像上面讲到的那个富人 , 他阻止穷人抢劫 , 动用死刑 , 就是为了保住自己家的粮食 , 没想做什么善事 , 但结果却偏偏做了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 这是偏中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