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意@以弱胜强的指挥艺术,创建府兵制的宇文泰:在刀光剑影中成长( 二 )


大统三年(537年)正月,高欢统领东魏大军分三路西征 。 高欢亲率主力屯蒲阪(今山西永济市境内),并在黄河上架设三座浮桥,做出要渡河与西魏军决战的架势;窦泰指挥的部队,意欲飞夺潼关;高昂指挥的部队,企图在攻占上洛(今陕西洛县)后直指兰田 。 面对大敌压境的形势,宇文泰冷静地作出了正确分析和决策 。 《资治通鉴》记载他对诸将说:
“贼掎我三面,造浮桥,以示必渡,此欲缀吾军,使窦泰得西入耳 。 欢自起兵以来,窦泰常为前锋,其下多锐卒,屡胜而骄,今袭之,必克,克泰,则欢不战自走矣 。 ”
先歼窦泰的决策一经作出,宇文泰立即率主力驰还长安,随后,一面宜传“欲保陇右”,一面秘密统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赶赴潼关附近的小关,设伏于马牧泽待机,乘窦泰部自风陵渡渡过黄河,立足未稳之际,发起攻击,将其全歼 。 窦泰兵败自杀 。 高欢因桥少兵多,且黄河冰薄,无法赴救遂撒浮桥而退 。 高昂见大势已去,也只得烧了辎重退走 。
路之意@以弱胜强的指挥艺术,创建府兵制的宇文泰:在刀光剑影中成长
文章图片
大统三年(537年)九月,高欢为雪小关战败之耻,又率20万大军讨伐西魏,十月进抵洛水之南的许原,威逼长安 。 小关大捷后,西魏的困难处境非但未得到改善,而且更加恶化了 。 关中的饥荒在蔓延,宇文泰指挥的不足万人的部队没有得到补充和休整,又缺粮少衣 。 关陇诸州的地方部队又未能按照宇文泰的命令及时集中起来,共同抗击来犯之敌在这种形势下,诸将以寡不敌众为由,主张等待东魏军继续西进“以观察形势” 。 宇文泰认为,
“欢若至长安,人情转骚扰,”
大势将不可收拾 。 同时,他也看到东魏军远来新到,各方面情况不熟悉,作战有许多困难 。
因此,他力排众议,决定正面御敌 。 在具体的作战组织和部署上,他考虑得细致周到:首先,命令将士只带3日口粮,轻装渡渭水疾速东进,很快赶到距东魏军仅60里的沙苑;接着派宇文深率一支部队插向敌后,断敌退路;又派达奚武带小分队深入敌营,探明了敌方的军令和具体部署,做到心中有数;临战前,宇文泰又召集诸将商讨具体策略,并根据大将李弼的建议,将部队向东推进10里至渭曲,于苇深土泞之地背水为阵,命令将士偃戈于芦苇之中,只留少数人马引诱东魏军,并约定了攻击的信号 。
东魏军见有少数西魏军人游动于芦苇间,争相进击,乱了队形 。 双方将交战时,宇文泰亲自击鼓发令进攻 。 西魏军奋勇冲入敌阵;李弼率铁骑横击,将东魏军拦腰截断 。 东魏军首尾不能相顾,阵势大乱,纷纷溃逃,军营皆空,高欢仓皇逃往黄河以东 。 沙苑之战,西魏俘虏东魏军7万人,缴获铠仗18万件 。 宇文泰命令将士每人在战场植柳一株,以示庆贺 。
路之意@以弱胜强的指挥艺术,创建府兵制的宇文泰:在刀光剑影中成长
文章图片
小关、沙苑之战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宇文泰战略指导和战役战术指挥的胜利 。 宇文泰的指挥艺术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
一、藐视敌人,敢打必胜 。
两次作战,西魏均处于劣势地位 。 面对强敌,宇文泰没有被吓倒,而是冷静地研究形势,正确地分析敌方、己方的强点和弱点,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 小关战前,他通过分析认识到,东魏军的弱点是“有轻我之心”,而先锋将领窦泰更是“屡胜而骄” 。 沙苑战前,他认识到,东魏军是为雪小关之耻而来的“忿兵”,而又是“远来新至”情况不明 。 骄兵必败,忿兵必败 。 宇文泰正是在这种冷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敢打必胜的信心 。
二、以攻为主,力争主动 。
两次作战,西魏打的都是防御战 。 宇文泰认识到,以西魏军之弱小,采取分兵御敌的消极防御方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战胜强大的东魏军,只有采取以攻为守的作战方针,于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打败敌人 。 小关战前,宇文泰果断地拒绝部将关于分兵就地防守的建议,从蒲阪附近地区辗转移军小关,主动迎击东魏前锋部队 。 沙苑战前,他又否定了“待欢更西以观其势”的消极防御意见,挥军渡渭水,正面迎击东魏军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