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媒体#教育行业能否长出一个“淘宝”?( 二 )


第三、用户需求足够分散和多样化 。 张丽君认为3-8岁孩子的素质教育和成人的职业教育赛道极有可能产生教育类平台 , 因为这两个赛道用户需求足够分散和多样化 。 “对于3-8岁小朋友来说 , 家长的诉求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 。 现在 , 孩子可选择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 有唱歌、跳舞、画画、乐器、体育运动等 , 而且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地细分 , 例如近些年产生的英文戏剧、创造力培养等项目” , 张丽君谈到 。 “职业教育 , 我们过去说是360行 , 现在应该成千上万行了吧” 。
K12在线大班课 , 因为只有语数外等学科科目 , 用户需求相对集中 , 未来极有可能长成一个寡头市场 。 张丽君提到 , K12赛道不是不能形成平台 , 一旦有需求分散的理由 , 也能形成教育平台 。 “中考在不同的区和市是不一样的 , 最近很多做本地在线大班课的机构因为本地化的特点跑出来了 。 ”
第四、平台需要具备黏住用户且让用户高频使用的价值 。 张丽君提到“教育平台不能仅仅只是信息的罗列 , 而需要有对用户有效的独特价值 。 ”
何为对用户有效的独特价值?张丽君认为平台需具备至少3个方面的能力:第一、甄选识别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 “只有一个SKU也没法称为平台” 。 第二、高匹配效率的能力 。 “现在广告投放的成本越来越高 , 本质原因是机构们低效的广撒网然后直接在不垂直的人群里去做转化 , 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效率越来越低且营销电话和营销短信等方式被用烂 。 高效的匹配对于用户来说 , 应该是 , 你给我推的产品是真正适合我且我真正需要的 。 ”第三、其他能获得家长或学习者信任的能力 。 “例如支付宝之于淘宝 , 在交易双方之间增加了一个有约束力的第三方 , 增强了交易双方的信任 。 这在教育领域也是可以借鉴的 , 创造一些创新的交易方式 。 ”
如何切入?
“教育平台大概率会从机构原来的业态里演变出来 , 它并不能像淘宝曾经出现的那样 , 一上来就是一个购物平台 。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BAT都试过 , 长不出教育平台 。 ”张丽君说到 。
她认为教育平台大概率会从两种业态的机构里生长出来:一是工具型、二是社区型 。
工具型产品 , 例如为孕期以及0-6周岁宝宝家庭用户提供一站式育儿服务的亲宝宝 , 其产品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宝宝成长记录空间和科学智能育儿助手 。 “首先0-3以及3-6岁这两段的孩子妈妈需求非常分散和个性化 。 亲宝宝之所以一上来就可以黏住用户 , 是因为亲宝宝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家长一个可持续的核心需求 , 即亲友们一起记录和陪伴孩子成长 。 亲宝宝以工具为切入口 , 慢慢形成了社区 , 再到后来延展出优选母婴商品、个性化育儿内容等 。 ”张丽君提到 。
#鲸媒体#教育行业能否长出一个“淘宝”?
文章图片
而另一个从工具切入的产品——鲸打卡 , 张丽君认为未来也有可能向平台发展 。 “我们在2018年投资了鲸打卡 。 鲸打卡主要的功能——作业打卡是一件非常高频的事情 。 当时我们就在想 , 当鲸打卡通过B端机构里家长用户高频打卡的行为留住了家长用户 , 或聚集大量B端教培机构之后 , 它有没有可能未来往平台去延展 。 这种延展是不容易的 , 需要一定的时间 。 ”
社区型产品例如知乎和家长笔记 , 也有一定机会能够探索成功 。 知乎是成人泛知识型社区 , 偏职场方向 , 而职业教育的用户需求也非常分散 。 “知乎在探索相对较轻的发展模型 , 它从智能社区开始 , 未来有可能成为一个职业泛知识领域的平台 。 使用者年龄可能会越来越小 , 也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小学、初中孩子的妈妈开始使用知乎 。 而家长笔记是聚焦K12家长的教育交流社区 , 家长在这里记录孩子的教育成长 , 讨论教育规划 , 也可以讨论培训机构、教学服务、产品、工具等的选择和体验 , 在亲子和教育的场景中 , 不仅有助于家长大量碎片化的教育消费决策 , 同时又通过社区氛围的打造让亲子场景在社区中立体呈现和还原 , 有很大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