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胶东』红色胶东之峥嵘岁月 | 勇士血染马石山
在胶东 , 以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英雄群体 , 在敌人“扫荡”时 , 虽然没有统一指挥、没有彼此联络 , 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挺身而出 。
他们 , 本可以全身而退 , 却反复进出敌人包围圈 , 一次次地营救出被困群众 , 直至弹尽路绝;
他们 , 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 , 原本也能看到这盛世画卷 , 却甘愿把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青山之上 。
文章图片
乳山市地处青、烟、威交界处 , 是胶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的腹地 。 抗战时期 , 胶东党政军机关、兵工厂、北海银行、东海医院、胶东公学、胶东育儿所等机构都在这里驻扎 , 因此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心腹大患 。
1942年 , 日军开始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扫荡” 。 11月8日 ,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抵烟台召开作战会议部署调动 , 出动日军1.5万人、伪军5000人 , 以26艘舰艇、10架飞机配合 , 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 。 1942年11月23日 , 四面八方的敌人一齐集拢到了马石山地区 , 他们见人即杀、见房就烧 , 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 。
文章图片
1942年11月23日傍晚 , 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 , 密布岗哨 。 根据种种迹象判断 , 日军明天就要“收网”了 , 一场大屠杀就在眼前 。 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 , 执行完任务途中路过马石山 , 看到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 , 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 , 毅然决定放弃归队 , 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 。
经过侦查 , 战士们发现一条通往山下的长沟 , 敌人没有封锁出口 , 而是把哨位设在两边的高地上 , 战士们研究好突围方案后 , 分头按计划行动 。 班长王殿元自己在前面探路 , 其他战士把群众分成两队 , 顺着山沟向预定突围的沟口悄声转移 , 顺利突破薄弱的哨口 , 两批乡亲突出了包围圈 。
【『红色胶东』红色胶东之峥嵘岁月 | 勇士血染马石山】而这十名战士并没有就此离开 , 他们深知山里还有很多群众 , 要抓紧把更多群众转移出去 , 于是又掉回头向马石山奔去 。
就这样 , 不断寻找“突破口” , 一次又一次带领群众突围 , 当组织第四次突围时 , 天已经大亮 , 敌人发现了“突破口” , 组织大量兵力前来围剿 。
为了给群众争取转移时间 , 战士们向相反的方向吸引敌人火力 , 且战且退 , 从西侧登上了马石山峰顶 。 敌人开始从南坡向山上进攻 , 24日整整一个上午 , 战士们以古石墙为掩体 , 居高临下 , 顽强抵抗 。 子弹打光了 , 就用石头砸 , 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 直到天快晌午了 , 敌人也没攻到山顶 。 日寇从南坡攻不上 , 便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 , 从马石山主峰的北坡进行包抄 。 最后 , 只剩下王殿元和两名战士 , 三人摔断枪支 , 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 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
十位勇士四进三出包围圈 , 成功救出群众上千人 , 而自己却长眠在了马石山上 , 他们的名字是: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 , 还有3位战士的名字至今不为人知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人们都以为马石山突围战中只有一个“马石山十勇士” , 然而历史不会埋没英雄 , 一位名叫丛笑难(原石家庄高级陆军学院研究部副部长)的抗战老战士经过近十年的调查发现 , 在那个生死一瞬间的寒夜里 , 与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救的还有许许多多英雄 , 他们是奋力突围的十六团团部及三个营、十七团七连、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 , 无论建制、无论人数 , 在群众危难面前、在生死考验的那个马石山之夜 , 每一支突围部队都带出了成百上千的被围群众 ,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爱民壮歌 , 也忠实地履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人民在心间!
- 「困难自己顶着」而歼20却是蓝色,发动机推力不足吗?,为什么F22尾焰是红色
- 【队长翼】居住地12人聚集感染新冠,红色警报!C罗刚参加完20人大型派对
- #战情解码#超音速投弹利器,苏联图-22中程轰炸机,红色钢铁之翼
- 小和:这次跟不明飞行物没关系,巨型“红色水母”在美国上空一闪而逝
- 『大荟师红色文化』74年的等待———最忠贞悲壮的红色爱情
- 矩阵航空■歼-10:中国军迷的网络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