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上的古冢


青石上的古冢

文章插图
在某种光线下,某种角度里,静静的去观察散落于草丛里的那些青石,上面总有些斑点 , 各种颜色 , 形状不规则,像是凸出的,似乎还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 , 用手指顺着石壁慢慢的摸过去 , 在某一个点上会摸到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 , 一个平滑的古冢……
脑海里浮现出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里的这句话的时候 , 我在义县明长城大定堡乡南树林子段 , 在那道残存的石头垒砌而成的城墙面前 。
青石上的古冢

文章插图
我细细地抚摸着那些跨越千年、亘古而来的青石,是的 , 每一块石头上面 , 都有几个斑点 , 或金黄色 , 或蓝灰色 , 或灰绿色 , 或淡紫色 , 或像菊花瓣 , 或像松针 , 用力地抠一下 , 指甲盖撅得卷曲了 , 它还是纹丝不动 , 原来那些苔藓都已经石化了 , 变成了一个个朴拙厚重的古冢 。
冢 , 意为埋葬、祭奠亦或怀念 。
唐代诗人曹松曾作《古冢》:代远已难问 , 累累次古城 。唯应风雨夕 , 客路踏还平 。
青石上的古冢

文章插图
而我 , 扫雷似的考察义县境内的每一段明长城 , 目光在一块块青石上停留 , 给那些或多或少 , 或深或浅 , 或浓或淡的苔藓古冢一个个特写 , 只为圆一场心仪已久的历史朝圣 。
剪一段流年的光影 , 花黄对镜;念一阙山海无憾 , 风沙自惊 。
《明史?列传》第110卷曾记载:辽东边防长二千余里 , 城堡多达一百二十所 , 驻扎官军七万两千 。
青石上的古冢

文章插图
辽东边防 , 即为辽东镇长城 , 简称辽东长城 , 系指明代辽东镇所属之长城 , 而义县明长城便是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13年5月 , 义县明长城遗址南树林子段(大定堡乡境内) ,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义县明长城遗址石家岭段(留龙沟镇境内) , 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义县明长城呈西南向东北走向 , 有“五里一台、十里一堡”之说 , 途经6个乡(镇)、35个行政村、37个自然屯 , 长城墙体77段 , 敌台76座,烽火台36座,堡城6座,相关遗存14处 , 蜿蜒达240华里 。
青石上的古冢

文章插图
针对义县境内的地理特点 , 明长城选择了“依山势而建” , 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 , 所筑长城材质、结构不同 , 低山区所筑墙体为石墙 , 丘陵区所筑墙体为土墙 。石墙借助于自然山体为基础 , 用毛石包砌 , 中间填较小石块或砂砾 , 剖面呈梯形 , 这种墙体大部分建在山坡或山脊之上 。土墙用黄土夯筑 , 墙体中含杂少量的碎石与砂砾 。
寒风刺骨的冬 , 我攀爬过瓦子峪镇碾盘沟村台子山 , 那是纯石头垒筑的烽火台 , 四个墙角中的三个已有不同程度的垮塌 , 碎石伴雨水冲刷而滑落 。北面城墙相对完整 , 砖墙上附着的苔藓是令人惊艳的橘红色 。这种奇特的现象 , 类似科罗拉多高原纪念碑谷的地质地貌 , 鲜艳的橘红色源自于铁氧化物从风化砂岩中的暴露 。我曾亲眼目睹一只小蝴蝶停留在石头上面良久 , 也许它以为苔藓是花朵吧 。
青石上的古冢

文章插图
【青石上的古冢】春寒料峭却又草长莺飞的季节 , 我探访过头道河乡杨孟沟村后山的墩台 。在一片杂乱的枯草灌木丛中 , 邂逅了一段残缺的石头垒筑的明长城 。城墙的砖石在风雨经年的剥蚀下失去了棱角 , 仔细端详 , 却能看到几近灰白的苔藓 , 点缀得漫不经心 , 却像在朗诵着一段“无论魏晋”的《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