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在沿江的安庆或芜湖 安庆和芜湖( 二 )


文章插图
李鸿章出身合肥,故乡位于瑶海区的磨店乡
那时的当涂被称作太平府,在雍正年间安徽学政迁回来之后,就成为安徽学政的驻地,这里经济繁荣水运发达,但是在靠近南京,自主性不强;
作为徽州中心的歙县,凭借着大量出身这里的徽商与大儒,地位声望非常高,但当地群山环绕,交通是个大麻烦;
而庐州府的合肥县是当时的农业重镇之一,只可惜合肥周围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而且城市规模很小 。
想来想去,乾隆帝还是没有将安徽的省城从安庆搬走,这样的状况,也就一直拖延到了晚清的时候,太平天国时期,作为南京在长江上游门户的安庆被太平军攻陷,安徽巡抚衙门临时迁往庐州府的合肥县,这也是合肥第一次成为安徽的省城,但太平天国被平定之后,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巡抚衙门重新迁回安庆 。
但是,近代的安庆,作为安徽省城的地位实际上也是摇摇欲坠难以支撑,尤其是安徽其他城市纷纷崛起,更进一步冲击了安庆的影响力 。

而不在沿江的安庆或芜湖 安庆和芜湖

文章插图
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第一家兵工厂
本来,安庆北部的绵延的大别山区,向南靠着长江,这样的环境军事上优势明显,但可惜也造成了安庆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往来困难,江苏的南京的确位置偏僻,可人家周围基本都是平原而且水网密集,而安庆除了跟沿江几个小弟之间往来频繁,与皖北还有皖南山区之间几乎没啥交流,对于省内的掌控能力很弱 。
从晚清到北洋时代,近代安徽的芜湖、蚌埠、合肥等诸多城市纷纷兴起,商业与工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形成巨大对比的,是安庆的落寞,不过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安庆作为安徽省城名义上的时间,还是维持到了抗战时期 。
但是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安庆很快陷落,那时候的安徽政府迁到了大别山区的金寨,主席李品仙拍板,决定抗战结束后,直接将安徽的省城迁走,而目标就是合肥 。
而不在沿江的安庆或芜湖 安庆和芜湖

文章插图
时任安徽主席的李品仙
其实,当年太平天国时代,短暂成为安徽省城的合肥虽然面积小,但是因为李鸿章与淮军的强大影响力,让这个地方名声大噪,且抗战时期,芜湖、安庆等被日寇破坏得非常严重,规模虽然小,但保留比较完好的合肥,优势反而突显,最重要的是,合肥位于安徽的地理几何中心,不管是到省内哪个地方都还算比较方便,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优势 。
安庆,虽然安徽的“安”就来自于此,但可惜安庆的没落难以挽救,不仅交通上存在致命的各种问题,而且主城位于江北的安庆港,常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港口连年淤积,古代航运规模不大的时候也无所谓,但近现代以后,这成了个几乎无法解决的发展障碍 。
抗战胜利之后,安徽的省城正式确定在了合肥,安庆从此变成了“老省城” 。
而不在沿江的安庆或芜湖 安庆和芜湖

文章插图
民国时期的安庆
为何是合肥,而不是芜湖安徽算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能叫得响的城市也很少,芜湖算是其中之一,作为安徽第二大城市,芜湖可谓是皖江发展的重镇,当年孙中山先生就评价芜湖是“长江巨埠,皖之中坚”,长江在中下游的最大支流青弋江在这里与干流汇聚,使得芜湖的交通运输便捷,而且物产丰富经济昌盛 。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署之后,芜湖成为通商口岸,开埠之后,芜湖的对外贸易规模急速上升,到了1934年,芜湖是当时国内内河港口城市中,贸易额第五的城市,也是那时候安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城市,不管是安庆、合肥还是蚌埠,都根本没法与之相比 。
而不在沿江的安庆或芜湖 安庆和芜湖

文章插图
芜湖的地理位置
然而,抗战期间,芜湖受到了日寇的大肆破坏,工农业与商业几乎被摧毁殆尽,相较于当时还算完整的合肥,芜湖的缺损实在是太大了,抗战胜利初期,自然是将省会挪到了合肥,而并不是芜湖 。
解放战争时期,安徽被分成了皖北与皖南两个行署,当时合肥是皖北行署的中心,而皖南行署的中心就是芜湖,解放后,安徽重新建省,但那时出于局势安全方面的考虑,还是身居腹心的合肥比较安全,而位于江南,偏于皖之东南的芜湖,有点危险 。
1958年,毛主席正式敲定了合肥作为安徽省城的地位:合肥不错,为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