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姓名中的取名学问吗 关于取名的学问( 二 )


文人雅士偏爱以“居士”为号
在中国民间,曾流传一句话:“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 。”可见人们对取名的重视 。除了名与字,与称呼相关的符号还有“号”“法号”“道号”等 。
“号”,又称别号,大约诞生于东汉末期 。诸葛亮隐居卧龙岗,号卧龙居士,这大概是最早的雅号 。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雅士喜欢自己起号,以明心志或者寄托某种情感 。如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的号是“五柳先生” 。唐代以前,取“号”并不盛行,唐宋以后,取“号”的风气越兴越盛 。
古人取号,有的是根据居住地点而来,如李白儿时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北宋画家李公麟,晚年退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蒲松龄常去柳泉边上采风,自号柳泉居士 。有的还以旨趣抱负为号,如“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的“六一居士”欧阳修 。
在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为居士,文人雅士以某某“居士”为号,表现的则是自己对世俗社会的蔑视态度 。在古代,除了地点、兴趣与“居士”组合成号,还可由书斋、抱负、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等和“斋”“庵”“山人”“子”“道人”“翁”“叟”“老人”等组合成号 。如北宋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南宋陆游号“放翁”,南宋杨万里号“诚斋”,等等 。有的号则没有后缀,如清代王夫之号“船山”,顾炎武号“亭林” 。
“法号”一般是佛教出家人自取的一个号,如“弘一大师”的“弘一”就是法号 。道教仿照佛教,也有道号,《西游记》中提到的“镇元子”就是道号,“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也都是道号 。

你知道姓名中的取名学问吗 关于取名的学问

文章插图
一套以“百家姓”为主题的茶壶、玉屏在上海诞生 。张春海 摄
“姓名”文化涉及诸多学科
除了用名、字、号等称呼人,历史上还存在以地望(地名)敬称他人,如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以官爵名称呼他人,如杜甫曾任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以谥号称他人,如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等等 。这些往往都是他们去世之后,后世对他们的尊称 。
名、字、号等都是古代指代人的一种符号,其中“名”最早出现 。“名”和乳名、小名、别名不一样,它属于正式的名称,当官或者入户籍都要用到“名” 。“字”出现在成人礼中,是步入社会的标志 。
总而言之,在中国历史上,人的一生中先有名后有字,自称名表示谦虚,以示与对方相比,自己还涉世不深 。称对方以字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暗含对方比自己见多识广之意 。生而有名,壮而有字,中年以后则有号 。“号”可在任何场合作为代称,一般与人的居住环境、地点、兴趣志向以及对政治和其他事物的态度有关,是有一定的人生经历之后对心志的表现 。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称呼”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深广,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文献学、遗传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姓名文化所不具备的 。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系主任)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来源:作者:赵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