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实验室▲社会速度研究:当代主要理论轴线( 七 )


承接此观点 , 罗萨进一步认为 , 如果人是一种社会存在 , 那么美好生活的社会条件的一个根本前提 , 就在于人是否能处于一个会“响应”行动主体自身的生活世界当中 。 如果行动主体所身处的世界与行动者之间缺乏任何响应 , 人就会孤立无援地被排除在世界之外 , 凡事也会窒碍难行 , 缺乏朝向美好生活的基本社会条件 。 这种缺乏回应的世界关系 , 罗萨称为“异化”的世界关系 。
有响应的世界关系 , 除了是朝向美好生活的社会条件之外 , 它本身也需要一个基本前提 , 即人与世界要有同步并存的“时间关系” 。 (罗萨曾指出 , 由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引领的第一代批判理论 , 着重在“生产关系” , 第二代的哈贝马斯注重的是“相互理解的关系” , 第三代的霍内特强调“承认关系” , 但在加速时代 , 人们更应该将批判理论的视角合时宜地转向“时间关系” , 才能有更健全的社会病理诊断能力 。 于此也仿佛可以瞥见 , 罗萨企图将批判理论转向新一代典范的野心 。 )但由于现代化的时间加速逻辑 , 人与世界开始因为不同的步调而产生“去同步化”的现象 。 罗萨指出 , 去同步化将人与世界能有所回应的基本同步性需求脱钩了 , 因此造成了加速时代的五种异化现象 。
第一种是“空间异化” 。 人类是一种空间性的身体存在 , “世界”其实也是一种具有空间隐喻的情境 。 不过在加速时代 , 人们常会遇到迁居搬移的情况;即便是定居在固定地方 , 也会因为快速的社会变迁而不断改变居住环境 。 因此人们在今天越来越常感受到自己身处在一个非常陌生或是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空间当中 , 也总是会禁不住发出“这个世界今天到底是怎么了”的感叹 。
空间异化也带来第二种异化现象 , 即“物界异化” 。 当处在一个不断加速变动的世界当中时 , 人们也会常遭遇到一个问题 , 即被剥夺与这个世界里的物的熟悉感 。 遵照摩尔定律快速推陈出新的数字产品就是最好的例子 。 每当人们好不容易对一件数字产品感到上手的时候 , 更新的产品却又马上推出 , 让人们又被迫适应一个陌生的产品 。
重新上手新对象的过程 , 也常会伴随着对象使用的不确定性 。 在速度社会 , 这种对象使用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普遍 , 如此一来 , 人们终究会遇到第三种异化:“与自身行动的异化” 。 例如 , 今天人们的文字处理工作高度依赖计算机 。 可是文书软件时常在更新 , 使得人们越来越经常地因为需要重新熟悉新软件 , 而怀疑自己按下这个按键、点入那个程序到底对不对;或是常常搞不清楚 , 为什么这么做会让档案突然损毁、那样做又使得档案无法开启 。 人们需要依赖工具而行动 , 但人们的行动却往往仿佛不受自己控制一般地造成意料之外的结果 。
第四种是“时间异化” 。 如同本文之前提到的 , 许多时间心理学的研究指出 , 时间流逝速度的知觉 , 与当下的情绪愉悦度和印象深刻度成反比 。 但是在速度社会 , 人们却越来越常遭遇一种矛盾的情况:由于社会生活加速得太快 , 人们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 因此今天人们虽然处在一个时间流逝非常快速的世界当中 , 但对整个流逝过程的印象却非常薄弱 。 时间一下就过完了 , 事后却想不起来刚才究竟做了什么;时间莫名其妙就这样不见了 , 仿佛在那段快速流逝的时间当中自己不曾存在似的 。
最后 , 速度社会造成了一种终极的异化 , 即“自我异化” 。 如果人们对自己所身处的空间感到陌生 , 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对象到底是什么 , 怀疑自己种种作为 , 想不起来自己曾经历过什么事件 , 那么人们也就缺乏所有自我认同与反思的参照 。 在速度社会中 , 人们因为稀缺的时间而无法追上这个世界的变动速度 , 以至于仿佛被世界甩开、抛弃 。 莫名的孤寂无力感 , 最终会因为速度而侵吞生活 。 人们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也就会越来越遥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