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华轶出任江州刺史是司马睿重建皇权,打开江东地区局面的关键

因“八王之乱”的遗绪 , 永嘉年间 , 东海王司马越权倾朝野 , 与晋怀帝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 双方争斗不止 , 都在积极争取其他势力 , 稳固自己的地位 。 双方的争斗 , 引起江东地区的人事变动 。 永嘉元年二月 , 周馥被任命为都督扬州诸军事 , 出镇寿春 。
同年七月 , 东海王司马越为加强对局势的掌控 , 派遣大量宗室出镇战略要地 , 素有“恭俭退让”之称的琅邪王司马睿也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 , 以牵制周馥 。
【历史故事】华轶出任江州刺史是司马睿重建皇权,打开江东地区局面的关键
文章图片
由于司马睿平日“沈敏有肚量 , 不显灼然之迹” , 导致出镇建邺 , “居月余 , 士庶莫有至者” 。 司马睿利用琅邪王氏的家族声望、征辟顾荣、贺循、周访等江东士族代表 , 成功在江东地区打开局面 。 司马睿进驻建邺并成功打开局面之时 , 永嘉三年 , 东海王越委任华轶为江州刺史 , 牵制琅邪王睿 , 这也成为二者之后出现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一、华轶出任江州刺史
史载 , 华轶是平原高唐人 , 家世显赫 , 不仅在朝为官者众多 , 更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教 。 华轶其曾祖华歆清纯德素 , 曾担任曹魏太尉;祖父华表担任太中大夫 , “以苦节垂名”、“清澹退静”著称于世;华廙“弘敏有才义” , “集经书要事 , 名曰《善文》” , 得到晋武帝的赏识 , 委以重任;华峤“才学深博 , 少有令闻 。 ”曾改作《东观汉纪》;华恒“博学以清素为称” , 尚晋武帝女荥阳长公主 , 拜驸马都尉 。
【历史故事】华轶出任江州刺史是司马睿重建皇权,打开江东地区局面的关键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 , 平原华氏自华歆以来 , 华氏家族兴盛 , 家风优良 , 已经成为西晋皇室的姻亲家族 , 已成为当时的高门 。 华轶本人也继承了华氏家族的优良家风 , 个人素质出色 , “少有才气 , 闻于当世 , 泛爱博纳 , 众论美之” 。
华轶深受家风家教的影响 , 出任江州刺史之后 , 积极结交江州名士 , 并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 华轶设立儒林祭酒一职 , 由军谘祭酒杜夷担任 , 宣传儒家经典 。 杜夷是庐江灊人 , “世以儒学称 , 为郡着姓 。 夷少而恬泊 , 操尚贞素” , “博览经籍百家之书 , 算历图纬靡不毕究” 。
教授学生达千人以上 , 多次被朝廷察举、征辟为官未果 , 却被华轶任命儒林祭酒 , 可见二人之关系 。 广陵高悝幼年丧父 , “事母以孝闻 。 年十三 , 值岁饥 , 悝菜蔬不餍 , 每致甘肥于母 。 抚幼弟以友爱称 。 ”
华轶出任江州刺史时 , 高悝正寓居江州 , 华轶积极与之结交并征辟为西曹掾 。 华、高二人关系相当亲密 , 在华轶战败被杀之后 , 高悝曾“藏匿轶二子及妻 , 崎岖经年” 。 由此可见 , 华轶深受家教家风的影响 , 治理江州尊崇典礼 , 十分注重结交本地名士 , 彼此形成较好的关系 。
【历史故事】华轶出任江州刺史是司马睿重建皇权,打开江东地区局面的关键
文章图片
华轶除结交江州当地的贤者名士之外 , 还积极提携江州地区的人才 , 结交邻近州郡的长官 , 稳固其在江东地区的地位 。 除却杜夷、高悝之外 , 曾在荆州刺史手下为官、英勇善战、出身鄱阳的陶侃 , 也被华轶举荐为扬武将军 , 其侄陶臻任命为江州参军;“性廉直 , 有士风”的豫章人士熊远 , “除监军华轶司马、领武昌太守、宁远护军” 。 华轶不断拉拢、任命江州当地人士 , 稳固了在江州的地位 , 加强了对江州的掌控 。
华轶为了保证自己在江州地区的安全 , 积极搞好与周边州镇长官的关系 。 华轶出任江州刺史之时 , 与江州西侧的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山简、豫州刺史裴宪相结交 。 永嘉三年 , 山简出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 , 镇襄阳 。
山简都督四州诸军事 , 权势极大 , 其辖区正处于江州西侧 , 对江州的安稳影响巨大 。 在华轶受到征讨之时 , 有人劝说山简出兵 , 但山简认为“与彦夏旧友 , 为之惆怅 。 简岂利人之机 , 以为功伐乎!”由此可以推知华轶与山简关系有一定的往来 。
【历史故事】华轶出任江州刺史是司马睿重建皇权,打开江东地区局面的关键
文章图片
豫州位于江州北部 , 二州紧密相连 , 互为牵制 , 华轶与时任豫州刺史的裴宪非同一般 , 保证了华轶在江南地区的安稳 。 裴宪“修尚儒学 , 足不逾阈者数年” , 也由东海王越委任为豫州刺史 , 二人不仅品学相合 , 也出自同一阵营 。
华轶在战乱之际 , 虽委身与东海王越的门下 , 却依旧心存天下 , 忠于朝廷:“时天子孤危 , 四方瓦解 , 轶有匡天下之志 , 每遣贡献入洛 , 不失臣节 。 ”裴宪同样拒不奉琅邪王睿的教令 , 后来也起兵反对司马睿 , 可以推测二人政治取向一致 , 互相之间有所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