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的分类与用法是什么 砚台的用途( 二 )


但浸在水里的下岩想开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时才可进入,潭水无出口,须七十个人排排座,一个个将装水的瓮往上传至岩口,如此做个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进入取石 。明年春天水涨,则又得重新来过了 。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砚岂能如此发墨,真是好的东西必须经过淬炼才能成材 。但下岩到北宋时已开采净尽,明朝以后另辟的新坑或中、上岩,质量就没有那么好了 。
端石的开采是非常艰巨的,因此古代的砚石真是得来不易 。从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在「端溪铭」中说:「千大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可看出采石过程是非常艰巨 。唐代诗人李贺在「扬生端州青花紫石砚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意思是说: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他赞美端石的名贵和颂扬了端州石工采石的高超技艺 。
端砚还有另一个特征,为「有眼」 。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发质量优劣的,最上为活眼,再来是泪眼、死眼等 。
其实所谓「眼」便是砚上石纹,倒不一定和质量相关了 。写字时多个水灵灵的眼注视是不错,又可增加砚的可欣赏性,但长出眼的地方不好,影响磨墨,却不如不要的好 。另外端石的颜色也被视为和质量有关,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砚的优点,一是下墨,二是发墨,三是不损亳 。
端砚的石质能达到致密、坚实、幼嫩、滋润,这与端砚的石品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端砚石品中有蕉叶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 。只要是砚石质地致密、坚实、幼嫩、润滑,发墨而不伤毫,就能成为一方好砚材 。
端石石品繁多,真正好的名贵石品也是难得的 。石品中有鱼脑冻,是较名贵的石品,有如受冻的鱼脑而得名 。清吴兰修《端溪砚史》中载:「一种生气,团团圞圞,如澄潭月祥者,曰鱼脑冻」 。其质细腻、幼嫩、滋润,一般产于水岩 。
青花是名贵的石品,青花细致有如波面微尘,像轻纱,似水藻,隐约在紫石上面,秋之无形,沈入水中,方清晰可见 。细润如玉,叩磨无声 。蕉叶白是端石品中之一,形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纹装饰 。蕉叶白处细嫩,石质较软,易于发墨,主要产于志坑 。端石中还有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金银线、冰纹、石眼等品名 。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鸲鹆眼、乌鸦眼、鹦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态之分有活眼、泪眼、瞎眼等,还有高眼、低眼、底眼之分,石眼在端石砚雕刻艺术中起着装饰美化作用 。具有欣赏价值,被文人视为珍宝 。古代文人以石眼视为端石质地高洁、细润有神,犹如人的眼睛,别具一格,以此认为鉴别端石质量高低的标准 。其实,石眼对端石没有直接价值,只不过起了装饰效果,令古人称宝,视为珍藏 。
端砚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 。主要分采石、维料、制璞、雕刻、配合、打磨(即磨光)、上蜡等等工艺过程 。清代端石砚要求因材施艺,因石构图,在题材、立意、构图、造型、利用何种雕法都要精心推敲,刻划得当 。保持了端砚的古雅、朴实,古色古香、形态自然的特点 。如北京故宫收藏的「端石双龙砚」、「猫蝶砚」是端砚中的佳品 。
歙(shè)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现今江西婺源龙尾山西麓武溪,人称「龙尾砚」又称「罗纹砚」就是古歙砚,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歙县)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 。据宋洪迈《歙砚谱》的记载,说明在唐朝开元年间,叶姓猎人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是歙砚名闻天下 。据五代陶谷《清异录》的记载,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 。歙砚初产时间,应是开元之前,大约公元700年左右 。歙砚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
歙砚的品种有罗纹、眉子、金晕、银星、古屏、玉带、紫云等多种,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 。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长约尺余的歙砚,砚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间错、延伸至边,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妙趣横生,他竟然以此砚换得苏仲泰一座豪华宅邸!现在,歙砚多次被作为"国宝",送给外国贵宾 。歙砚的名砚有"龙尾砚、眉子砚、龙潭石砚、金星砚、庙前青石、歙红"
等 。歙砚闻名是在南唐时代,由于歙砚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元宗的喜爱,故歙州设置了砚务,并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搜罗佳石,为御府造砚 。之后李后主所用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成为天下之冠 。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