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中国人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误解

重文轻武是宋朝的一项国策 。
宋朝皇帝认为武将有兵权 , 对皇位的威胁很大 , 文官没有兵权 , 对皇位的威胁较小 , 因此 , 皇帝为了自己一己之私 , 规定重文轻武 , 提高文官的地位 , 打压武将的地位 。
结果是 , 皇位稳固了 , 宋朝没有变成“六代” , 但国家实力却变弱了 , 无法抵御外族的入侵 。 宋朝皇帝应该对宋朝无法抵挡辽、西夏和金的入侵负首要责任 。
【历史故事】中国人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误解
文章图片
以上是多数人对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 。 历史教科书也是这么讲的 。
【历史故事】中国人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误解】以前我也是这么理解的 , 后来发现这种理解只说了表象 , 没有说本质 , 甚至是用现象掩盖了本质 。
那么 , 本质是什么呢?
大家注意 , 重文轻武的政策 , 涉及到三种人 , 分别是皇帝、文官、武将 。 皇帝提高了文官的地位 , 降低了武将的地位 。 皇帝一言九鼎 , 文官什么也没做 , 地位就提高了 , 提高到什么程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等于是与皇帝共享权力 。
武官什么也没做 , 地位就降低了 , 武官见到文官还要下跪 , 文官动辄可以弹劾武官 。 宋朝规定不杀士大夫 , 对武官说杀就杀 。 赫赫战功、位高权重的武官狄青和岳飞都不得善终 。
这里面表现得最有意思的是文官 。 大家都知道 , 历史是文官记录的 , 在文官记录的历史中 , 文官无缘无故地位就极大提高 , 全是自私自利的皇帝所为 。 武将被打压与我无关 。
很显然 , 这里面掩饰了一些真相 。
最可能的真相应该是 , 文官们向皇帝献计 , 说武官的坏话 , 向皇帝提建议:陛下 , 如果您想皇位永固的话 , 最好采用我的办法 , 重文轻武 。 然后 , 用三寸不烂之舌 , 详细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
【历史故事】中国人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误解
文章图片
皇帝被说服了 , 采纳了这种政策 。
退一步来讲 , 即使是皇帝自己想出来 , 并下圣旨的 , 并非文官献计 。 文官依然脱不了干系 。
为什么呢?
你想啊 。 一个政策 , 一经颁布 , 立马就能不折不扣地执行 , 这说明这种政策完全符合统治集团(文官集团)的利益 。
假如圣旨不符合文官集团的利益 , 在执行中肯定会遇到天大的阻力 。 比如 , 宋神宗完全支持王安石变法 , 但王安石的命令根本得不到大部分高官的理解和支持 。 因为王安石要求丈量土地 , 按土地征税 。 这也是皇帝的意思 , 但文官们死活不执行 , 造成王安石变法半途而废 。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 它绝不只是重视文官 , 轻视武官 , 而是一种利益分配政策 。
在这种政策下 , 宋朝没有像其他朝代刚建立时那样 ,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 把一定的田地分给无地农民 , 而是承认了文官集团背后的大地主们的既得利益 , 文官集团占据高官厚禄 , 在地方上变本加厉地侵占土地 。
因此 , 其他朝代都是到了王朝的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才变得比较严重 , 北宋在刚建立的时候 , 土地兼并已经比较严重了 。
文官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就是皇帝给予文官集团特权 , 换取文官对皇帝的支持 。 重文轻武 , 就是皇帝只和文官集团合作 , 给文官最大的利益 , 压缩武官和老百姓的利益 。 因为武官大部分不识字 , 文化水平低 , 出身底层平民 , 靠在战场上拼杀 , 获得军功才步步高升 。 打压武官实际上也封闭了底层百姓的一条重要出路 。 造成阶层固化 。
有人说 , 穷人可以通过参加科举实现阶层跃升啊 。
在古代 , 穷人 , 尤其是广大底层穷人 , 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机会读书 , 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弟才有机会读书识字 , 参加科举 。 底层穷人想和富人、地主在读书方面做竞争 , 基本没有可能胜出 。 但是 , 参军是穷人出头的一条重要出路 。 毕竟富家子弟一般不愿意去当一个大头兵 , 到战场上拼杀 。 立了重大军功 , 一样可以飞黄腾达 , 封侯拜相 , 封妻荫子 。
文官集团就是看准了这一点 , 说服皇帝出一个重文轻武政策 , 就把穷人的这一条晋升之路给封死了 。
总结: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不简单 , 教科书的解释掩饰了本质 。 重文轻武政策不只是中用文官 , 轻视武将 。 重文轻武本质上是皇帝在文官的压力下 , 或者忽悠下 , 承认文官的所有既得利益 , 给予文官特权 , 给予文官集团最大的利益 , 同时减少了武官和老百姓的利益 , 封堵了广大底层百姓的晋升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