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管』【上海一周】7天两场“千人大会”,传递什么信号( 二 )


当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预警监测及预防救治,仍是其中的重头。
3
李强表示,上海要对标“一流硬件、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能力”,打造专业化、现代化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既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亦要把握更高效地“控”,以高效运转的体系、高效处置的机制、高效防控的策略,尽最大努力把疫情冲击控制在最小范围。
这里,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发热门诊和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就被寄予厚望,并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提升整个体系的应对能力。
4月10日,李强实地调研市、区、街道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就明确表示,要抓紧做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切实提高其前端发现、源头防控能力,并进一步优化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诊室布局,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
 『卫生应急管』【上海一周】7天两场“千人大会”,传递什么信号
文章图片
有这套机制,公共卫生这个“免疫系统”的灵敏度,无疑会进一步提升。而在整个城市治理体系中,这套机制的运行,亦是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几天后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推进大会,显然与之有密切的关联。“两张网”的建设同样也因这次疫情防控有了更强的紧迫性和针对性。
“超大城市仅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和一般的技术手段,很多问题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这次疫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数据共享推送,没有联防联控的智能化应用,防控将变得非常被动。”李强说。
“随申码”等智能化、数字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推行,背后正是“两张网”在发挥作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成效,很大程度上与这两项城市治理“牛鼻子”工作的牵引效果息息相关。而“两张网”同公共卫生体系一样,蕴含着的是更深层次的变革。
“它们表面是技术手段的创新,实质是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是行政方式的重塑,是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的变革。”李强说,它们“就是要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4
“一网通办”打造已有两年,“一网统管”从设想提出到落实推进,亦有将近一年半时间。前者要让经济循环更畅通、市民和企业办事更便利,需要尽可能地疏通横亘在市场和社会主体面前的各种堵点;后者则要使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捕捉、发现、分析和预警机制更灵敏,需要让城市的“神经元”敏感起来。
两者各有侧重,但核心问题是一致的:都需要数据的大规模集成、开放和流通,用大数据的“强算力”,产生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高能力”;而其背后,又是部门协同、条块配合等经典的改革议题。
“对于‘一网统管’,基础设施建设也好,场景应用开发也好,业务流程再造也好,都要坚持‘应用为要、管用为王’,不能搞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李强特别予以强调。
对应“一网通办”所强调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统管”所要着眼的核心是“高效处置一件事”。在这个基础上,这套正在加紧搭建的系统,更要监测防范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各类风险,并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切实增能,进而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大目标。
既要建构一个体系,也要解决最为实际的问题,而建构体系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路如出一辙。它们需要通过强大的前沿技术支撑,体现“智能化”的趋势。
但更为本质的,是通过强烈的问题导向、用户导向,来为超大城市的复杂治理构造样板。用李强的话说,它们“既是城市治理的全方位变革,也是撬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点”。
【 『卫生应急管』【上海一周】7天两场“千人大会”,传递什么信号】同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一样,李强列数了“两张网”尤其是“一网统管”建设中还存在的短板不足。恰是在补齐这些短板、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治理基础设施”会得以夯实,超大城市的治理体系和能力也才能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