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解语」和一群“杠精”的日常生活,宋仁宗的帝王生涯( 二 )


台湾艺术家蒋勋先生也这样评价过宋朝 , 他说 , “宋朝是中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知识分子典范 。 读圣贤书 , 所学何事?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让自己过得悠闲 , 让自己有一种智慧去体验生命的快乐 , 并且能与别人分享这种快乐 。 ”
「逆风解语」和一群“杠精”的日常生活,宋仁宗的帝王生涯
文章图片
王凯版宋仁宗
蒋勋先生无疑也是肯定了那个文人的“沃土” , 宋仁宗终其一生 , 没有发动过“文字狱” , 没有砍过一个文人的脑袋 , 正是由于这样的宽容 , 很多“杠精”在这个环境应运而生 。
他们为天下而“杠” , 为民众而“杠” , 《清平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 韩琦因为梁家铺子的事情 , 和宋仁宗发生了一次争论 , 因为恶霸勒索 , 韩琦仗义执言 , 路遇赵祯来买蜜饯果子 , 为他解了围 , 赵祯问他为什么不报官 , 韩琦说 , “因为欺负人的源头不在这些猪头 , 是天下所有官的上司 , 是大宋的官家 。 ”
韩琦认为不让百姓在坊间开市 , 是民生疾苦的源头 , 这个规定也是官家制定的 , 年轻的韩琦是有理想的 , 他说 , “我若金榜题名做了朝臣 , 不敢说建功立业 , 定不欺上瞒下 。 ”这是宋代文人的气节 , 也是仁宗宽容的态度形成的政治氛围 。
君权神授的思想 , 贯穿整个封建王朝 , 可是宋仁宗偏偏是一个对生命 , 对自然 , 对权利常怀敬畏之人 , 他不滥杀无辜 , 甚至对“文字狱”之类的事情非常反感 , 吹毛求疵的文字错误 , 或者文人的牢骚 , 他也并不会多想 , 譬如曾经有一个举子给成都知府献诗 , 其中有一句 , “把断剑门烧栈道 , 西川别是一乾坤” , 这首诗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带着反动意思的 , 但是仁宗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 , “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以求官而已” , 甚至还给了秀才一个司户参军的职务 。
仁宗之“仁”给了文人们大展身手的舞台 , 他以宽和的态度 , 让他们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与抱负 , 当他的案牍之上 , 一封范仲淹的公文出现之时 , 如一缕清风 , 让年轻的赵祯为之振奋 , “如今科举取士标准 , 文墨辞藻所占比过重 , 而经义策论不足 , 就取经国济民之才而言 , 轻重颠倒 。 然而更改国朝科举标准 , 牵扯甚多 , 尚未到能行之时 , 予愿尝试改变 , 书院育才方式 。 ”
年轻的赵祯看到这样一封言辞恳切的公文 , 眼里有光 , 他肯定了范仲淹的一句话 , “读书人的忧天下之心 , 比词藻重要 。 ”
由此可见 , 此时的文人 , 心中是有理想的 , 他们为了理想而“杠” , 为了天下而“杠” , 也为了民生疾苦而“杠” , 韩琦如此 , 范仲淹也是如此 。
「逆风解语」和一群“杠精”的日常生活,宋仁宗的帝王生涯
文章图片
杨玏版韩琦
仁宗的宽厚 , 也给这些为了天下、民生而“杠”的文人们一方施展才华的舞台 , 所以后世学者认为 , 那是一个文人向往的时代 。 三、“杠精”的产生 , 也有利益集团的争夺
再好的时代 , 也是有弊端出现的 , 仁宗虽然把仁德发挥到了极致 , 不砍文人的脑袋 , 也不轻易治罪 , 但是时代总是会赋予它特有的标签 。
虽然宋仁宗平稳过渡了宋代的中叶 , 可是内忧外患的事实还是存在的 , “澶渊之盟”的影响 , 以及冗官现象非常严重 , 外患虎视眈眈 , 内忧臃肿不堪 , 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宋仁宗与他的臣子们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这句话放眼四海皆准 。 朝堂之上的争端 , 总是会与人产生关系 。 于是范仲淹与吕夷简就发生了化学反应 , 两个不一样的化学物质 , 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发生了爆炸 , 甚至出现不相融的化学状态 。
一个锐意改革 , 一个传统保守 , 本身就是一对反义词 , 所以必然发生碰撞 , 《清平乐》中有一个细节交代了各个利益集团所站的队伍 , 宋仁宗赵祯说 , 吕夷简本来才学平平 , 只因为在太后极端落魄的时候 , 帮助了她 , 所以太后的提拔也不过是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