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券背后的营销策略分析 优惠券是什么营销策略( 二 )

  • 串联使用:多个商品之间的串联,由商品A的消费,引导到商品B的消费 。

  • 优惠券背后的营销策略分析 优惠券是什么营销策略

    文章插图
    三、提高客单我们去购买一件售价50元的商品时,发现有张满70元减10元的优惠券,最终再次加购了超20元的商品,以此来达到满减的条件 。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时候,是想让自身的利益能够大于付出的成本,而这里的成本是来自于经济成本以及时间精力的潜在成本 。
    自身利益-付出成本(经济成本+时间精力成本)=价值感知
    自身的利益与付出的成本,差异值越大,那么价值感知就越高,对于用户的成交意向也就越高,反之成交意向就越低 。
    在没有优惠券的情况下,用户所能够感知到的价值是50元,在没有其他利益的情况下,用户所付出的成本就是50元,这就意味着用户需要付出50元,购买价值50元的商品,所以对于用户来说是没有任何利益上的感知的,最终只有对这件商品产生需求才会进行购买 。
    在有优惠券的情况下,用户所能够感知到的价值是50元,若存在满70减10元的优惠券,可以将支付成本降低到了40元,获取优惠券的成本为20元,最终付出成本为60元,让消费者感知产生赚了10元 。优惠券是在用户原有核心价值的基础之上,减低用户的付出成本,进而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为了赚这10块钱,用户愿意多花费20元购买一些原本没有购买需求的商品 。
    影响用户产生消费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购买需求:只有在用户有购买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对用户的消费施加干预影响;
    • 价格实惠:是否满足用户购买的心理价位;
    • 性价比高:价格低,又能买到质量好的商品;
    • 不买亏损:性价比好,价格又实惠,不买就缺失了这个机会;
    • 买了开心:买了之后感觉自己占了便宜,让自己获得满足感 。

    优惠券背后的营销策略分析 优惠券是什么营销策略

    文章插图
    每个人所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都是不一样的,都有一个自己的价格认知,也就是 “价格承受范围” 。
    假设:一件商品的进价为50元,零售价为80元,但是不同的用户所能够承受的价格范围都是不一样的,在100个人里面,可能有40个人觉得是合理的,另外60个人觉得价格太高了,60元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 。
    不可能每次的定价都满足于所有的用户,但也不能错失成交的机会,所以我们是希望能够让不同的用户,在他们能够承受的价格范围内进行售卖,在经济学上称之为“价格歧视”,指的是价格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 。
    让40个觉得合理的用户,继续以80元零售价购买,另外60个人觉得80元不合理的,通过发放优惠券的方式,降低价格满足他们所能承受的价格范畴 。
    说到这里,可能认为对于那40个人太不公平,但是既然他们能够去接受80元的范畴,可能不会为了花时间去获得优惠券,因为获取优惠券,或者使用优惠券,其实都是有特定的条件因素 。
    他们宁愿多花钱,也不愿意花时间,同时他们也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些优惠券,对于这些优惠券的重视程度可能就没这么高 。
    四、优惠券的运营玩法经过以上的分析,知道了优惠券的实际作用之后,这时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目的,以及用户的人群画像,通过优惠券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
    制定 “引流” 优惠券,新用户立减10元,通过内部渠道以及外部渠道进行铺设引流 。
    当有了一定的用户基数之后,在可控的成本基础之上,制定 “客单” 优惠券,例如:分享获得5元优惠券,满60元减10元优惠券,并统计好相应的优惠券使用数据 。
    当上一轮的优惠券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尝试进行调整优惠券价格,分享获得3元优惠券,满60元减7元优惠券,然后同样记录好优惠券的使用数据 。
    通过优惠券的数据反馈以及优惠券的价格调整后,找到优惠券的临界点,作为最优的优惠券价格,但是可能会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在运营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进行灵活调整 。
    当有了足够多的流量以及用户行为数据之后,我们就可以针对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人群画像制定,由不同的消费数据划分出人群分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