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北魏军事格局的转变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提供条件

北魏时期的政局 , 摆在孝文帝面前的 , 是对皇权体制的重构 。 一方面 , 孝文帝面临维持统治、维护君主权威 , 以及摆脱旧势力桎梏的任务;另一方面 , 也试图更进一步 , 与南朝争夺汉室正统 。 所以孝文帝发出了平城是“用武之地 , 非可文治”的感叹 。
洛阳的文化优势 , 也成为孝文帝决定以洛阳为都的依据 。 邺城虽然是后赵、前燕的旧都 , 但两国从疆域上说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 。 而北魏疆域广大 , 在孝文帝曾祖太武帝时代 , 就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
一、孝文帝的志向
太武帝之后 , 北魏占据青、齐诸地 , 边境不断扩大 。 此时 , 作为小国旧都的“邺城”已不能满足孝文帝的政治理想 。 他理想的都城 , 当能定鼎河洛 , 以图谋天下 。
【爱历史】北魏军事格局的转变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提供条件
文章图片
所以 , 在群臣劝他迁都邺城时 , 他持鄙夷态度 , 非但对高闾不以为然 , 甚至“颇嫌之” 。 听了崔光的劝谏 , 孝文帝立刻表示:“邺城非长久之地 , 石虎倾于前 , 慕容灭于后 , 国富主奢 , 暴成速败 。 且西有枉人山 , 东有列人县 , 北有柏人 , 君子不饮盗泉 , 恶其名也 。 ”
由此可知 , 孝文帝从心理上说鄙夷后赵和前燕 。 而当孝文帝到洛阳 , 参观西晋旧址时:“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 , 早倾宗祀 , 荒毁至此 , 用伤朕怀 。 ’遂咏黍离之诗 , 为之流涕 。 ”可知 , 孝文帝表现出的是对西晋政权的认同感 。
这种对邺城和洛阳的不同态度 , 表现出的是孝文帝的政治取舍 , 对西晋大一统王朝的认同 。 逯耀东说 , 孝文帝取舍洛阳多以其雄心及文化理想 。 此言得之 。
孝文帝在反驳崔光时 , 还列举了枉人山、列人县、柏人三个地名 , 对它们甚为忌讳 。 枉人山 , 据传为殷纣王杀比干之处 。 列人县的典故不甚详细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支持后燕建国的慕容农所率领的列人集团 , 以乌桓为主力 , 正是起自列人县 。 孝文帝应该正是从现实政治出发 , 才对列人县颇为忌讳 。 至于“柏人”的典故 , 则出自汉高祖刘邦 。
【爱历史】北魏军事格局的转变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提供条件
文章图片
据《史记》记载:“汉八年 , 上从东垣还 , 过赵 , 贯高等乃壁人柏人 , 要之置厕 。 上过欲宿 , 心动 , 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 。 ’‘柏人者 , 迫于人也!’不宿而去 。 ”这段史料说的是 , 赵国贯高等人因赵王张敖受辱而试图刺杀刘邦 。
刘邦因厌恶“柏人”地名而去 , 躲过一劫 。 孝文帝此时 , 最怕受制于人 , 有此言语 , 正反映了他对‘迫于人’的忌讳 。 而邺城附近的大族势力 , 正是他所忌惮的对象 。
反观孝文帝在洛阳的态度——“观洛桥 , 幸太学 , 观石经 。 ”表现出的 , 是对洛阳文物的倾慕 。 所以说 , 孝文帝在其文化取向中 , 包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考量 。 他对邺城地名的嫌恶中 , 包含了对邺城所处政治军事环境的一种思考 。 孝文帝时代 , 北魏军事中心的转移 , 亦是导致孝文帝最终迁都洛阳的重要因素 。
二、北魏军事中心的转移与孝文帝迁都
【爱历史】北魏军事格局的转变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提供条件
文章图片
自道武帝天兴元年攻占邺城 , 掠定河北以来 , 邺城便正式归于北魏 。 自此 , 后燕的统治也趋于崩溃 , 驻守邺城的大将慕容德移兵滑台 。 继而 , 慕容德称帝 , 建立了南燕政权 , 疆域在今山东及河南部分地区 。 此时 , 邺城处在南燕政权与北魏的前线 。
北魏初年 , 赫连夏、南凉、后秦及后燕残余势力尚存 , 道武帝虽然积极实行汉化政策 , 但效果不佳 。 内政外交的混乱不堪 , 使得北魏无暇南进 。 道武帝对南方采取守势 , 邺城驻有重兵 , 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 。
明元帝永兴二年 , 东晋刘裕击破南燕 , 青齐诸地从此归东晋管辖 。 此时 , 邺城又成为东晋和北魏对峙的地方 。 北魏统治渐趋稳定 , 明元帝在粮荒时意图迁都邺城 。 在崔浩的极力劝说下 , 方才作罢 。 明元帝晚年 , 将政事交由其子拓跋焘处理 , 而自身则致力于北伐的事业 。 此时 , 南北双方军事实力处均衡状态 , 并无大规模战争 。
【爱历史】北魏军事格局的转变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提供条件
文章图片
泰常八年 , 明元帝病死 , 太武帝拓跋焘即位 。 太武帝时期 , 北魏逐渐强盛 。 太武帝先是致力于平定北方 , 将赫连夏、北凉、北燕灭掉 , 最终于太延五年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 太武帝晚年 , 先后数次大规模讨伐刘宋 , 占据滑台、虎牢等重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