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唆麻]:我要干翻华为,荣耀30
文章图片
“干翻华为!”
在一年之前的荣耀20系列的发布会上 , 当荣耀总裁赵明公布荣耀20Pro以111的DxO综合得分 , 紧随老大哥华为P30Pro拿下全球第二高分后 , 现场有人扯着嗓子吼出了这么一句 。 听到这一出自友商发布会上的老梗后 , 赵明笑着回应了一句:
“咱们携手共进”
明哥的“场面话”称得上滴水不漏 , 但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想到的是 , 不过一年之后“干翻华为”就已经不再只是玩家们挂在嘴边的一句玩笑 , 而真正在产品力层面真刀真枪“干上了”:
4月15日 , 荣耀召开了近一个月来的第三场新品发挥会 , 一次性揭开了荣耀30系列的三款新品:荣耀30、荣耀30Pro、以及荣耀30Pro+的面纱 。
正如开头所说 , 这一次的新品对于荣耀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 一方面 , 老大哥华为前不久才发布的P40系列正处于宣传周期之中;另一方面 , 荣耀去年开始在近进军在高端市场小有所成 , 30系列也在预热期间频频曝出强势卖点 , 难免被市场拿着放大镜比较 。
而从具体的产品表现来看 , 这一次发布会的意义又完全超越了产品本身 。
01
如何“干翻华为”
至少从产品看起来 , “干翻华为”已经不只是一个梗了 。
荣耀这次一次性带来了“中杯”荣耀30、“大杯”荣耀30Pro、以及“超大杯”荣耀30Pro+ , 相较于荣耀20系列的高低两款组合 , 荣耀30系列与苹果、三星、以及前不久刚发布的华为P40系列都采用了相同的“同系三款产品”策略 。
为什么要如此设置呢?简单来说至少有两点:其一 , 以颗粒度更细的价格档位覆盖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其二 , 为产品力的上探进一步打开空间 。
先说其一;
在发布会之后 , 各路社交平台的相关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香” , 和我一起看直播的另一位朋友则打趣地说了一句“又一次展现了精湛的刀法” 。
所谓“刀法” , 这是一个在数码硬件圈颇为流行的梗 , 大致意思是通过对性能配置进行精准地做减法 , 让一套产品方案尽可能覆盖更多价位段的更多潜在用户 。 带着这个视角 , 我们来看荣耀30系列是如何秀“刀法”的:
荣耀30 , 2999元起步 , 首发麒麟9855GSoC芯片 , 外加5倍潜望式光学变焦、华为Mate30同款的IMX600Y主摄以及40W快充等;
麒麟985采用麒麟990同款基带、ISP和双核NPU , 一方面为自家的V30不构成直接竞争;另一方面相比同价位机型 , 比如红米K30Pro , 甚至在价格有优势的前提下 , 还在多出一个50倍超长焦和185g的轻薄优势 , 这两点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有足够的吸引力 。
荣耀30Pro , 3999元起步 , Mate30和P40同款麒麟9905GSoC , 在荣耀30的5倍潜望式光学变焦等卖点之外 , 加上了前置双摄、双扬声器 , 并塞进了一个轻薄的机身之中;
相对于荣耀30 , 30Pro多出了一系列配置 , 以及VC液冷散热系统和立体声双扬声器等中高端玩家有明显感知的配置 , 但重量上却只多出了1g , 也为自家的V30Pro留出足够的空间 。
荣耀30Pro+ , 4999元起步 , 则在30Pro的基础上 , 将主摄升级到了IMX700 , 并在70度飞瀑屏的基础上加入了引入90Hz高刷新率 , 再加上27W无线充电;
外加多年来一直缺席的OLED屏和屏幕指纹 , 这一次的荣耀30系列各方面都没了明显短板 。
再说其二;
严格来说 , “刀法”并不是贬义 , 潜台词其实是用户需求与研发与供应链实力的平衡 。 如今 , “同系三款”的策略成为旗舰产品的标配 , 背后的原因便在于市场完全进入存量竞争 , 换机频率进一步降低 , 厂商只有卖出更多高端手机才能利润 。
超大杯必须作为全系的技术标杆 , 不仅起到了推高品牌形象的作用 , 通过强大的产品力在推广上起到溢出效应 , 为大杯和中杯带来光环;另一方面 , 能在尽可能兼顾原有用户群的基础上 , 上探更高端的价位段 。
- 小米科技▲卢伟冰再次发力,全球首发骁龙768G,5G新机将在两天后发布!
- 快科技最贵或达5000元,苹果头戴耳机更多细节曝光:包含两款
- 科技迷7nm版年底流片,要放弃美国代工?国产x86转向三星台积电代工
- 骊微电子科技PD充电器应用方案,PN8161+PN8307H高集成18W
- 快科技小米高管都是外人?雷军透露了一个秘密
- 靓科技解读Thing,a16z、5.15亿美金的数据加密股票基金:找寻下一个Big
- 王伯伯说科技流畅用三年,即将开学的学生党准备好了吗?三款高配低价千元机
- 知叔达科技中芯国际早已料到,成功绕开了光刻机,怒了!荷兰ASML再次失约
- 小熊带你玩科技数据成粤企生产新要素,工业互联网深调研〡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
- 每日科技果粉大批华人再掀归国潮,美利坚的钱“不香了”?,硅谷科技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