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乐妈咪■关于《网络游戏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审判指引》中行为保全

本文转载自“网易游戏法律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心乐妈咪■关于《网络游戏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审判指引》中行为保全
文章图片
4月13日 , 业内期盼了许久的全国第一个针对网络游戏的审理指引(下称《指引》)终于公布 , 亲历过的应该都能体会其中的艰辛 , 历经大大小小不下十余次的论证 , 《指引》基本做到了在实务和理论的统一 , 这种统一是极为困难的 。 当然 , 在公开当天 , 各方也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 本次仅对实务界最为关心的行为保全 , 先行判决和惩罚性赔偿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
心乐妈咪■关于《网络游戏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审判指引》中行为保全
文章图片
一、行为保全和先行判决
(一)新型侵权方式 , 导致单纯靠渠道投诉维权的时代被迫终结
在“侵权1.0”时代 , 大家都是直接复制 , 所以除了司法救济 , 大部分游戏厂商从及时止损的角度出发 , 一般都是在做好证据固定之后 , 选择先进行渠道投诉希望可以把侵权产品进行下架 。 但需要说明 , 所谓的渠道下架 , 是做不到“字面意义上”的渠道下架 。
以移动端游戏为例 , 早期渠道分iOS和安卓服(如应用宝、九游等)两种渠道 , 而到了现在 , 渠道变的复杂化 , 除了iOS应用商店 , 还出现了TapTap这样的新渠道 , 而早期的硬核联盟没落后 , 安卓渠道迎来了“硬件绑定内容”分发模式 , 华为成为了高中端安卓机最大的渠道 , 而OPPO、VIVO、小米等成为了中低端安卓机的渠道 , 同时还出现了社交工具绑定的新渠道 , 如微信小游戏 。 同时还有随视频APP、新闻APP绑定的新渠道 , 如爱奇艺、今日头条等 。 分发渠道的复杂化 , 多样化 , 导致游戏厂商意图维权会更加艰难 。
首先 , 安卓渠道基本投不掉 。 安卓渠道上的游戏基本来源于两种途径 , 一种是渠道服 , 就是侵权游戏CP和渠道签署的联运合同 , 进行分成结算 , 这种渠道是可以列入被告的 , 而权利人出于商务层面的长远考虑 , 非必要的情况下 , 是不会轻易把渠道拉进被告的 。 而渠道也深知此点 , 同时也因为利益与被告绑定 , 所以都选择不管不问 。 另一种是抓包为流量、不和CP进行分成结算的渠道 , 这种渠道往往会推脱自己并未参与游戏运营 , 也没有参与分成 , 因此对于权利人所发维权函不予理会 。 即使权利人有意将其纳入侵权被告方 , 但往往也会因为抓包渠道数量多且多呈野生态(很难找到实际侵权方) , 止步于维权成本之高 。
其次 , iOS应用商店相对中立 , 但也是渠道投诉不能完全保证能投掉的 。 原告通过苹果投诉 , 也会形成一个类似法院案号的“苹果案号” , 来锁定一个投诉 , 但苹果的审核团队并不是法律人员 , 所以除了美术层面直接复制或者商标直接盗用 , 否则在设计、界面等著作权领域 , 或者专利侵权等领域 , 审核团队是从无判断的 , 故也极难投掉 。 同时 , 苹果审核团队以“不介入诉讼”为原则 , 往往如果被告表示本案已经进入诉讼 , 苹果侧就基本终结了案件 。
从2016年以后开始 , 游戏侵权方式变的更加隐蔽且多元化 , 游戏设计的抄袭成为主流 , 同时还充斥着大量的马甲包(即以个人身份上传 , 或套用他人版号的游戏) 。 至此 , 苹果渠道投诉的大门也行将关闭 。
(二)行为保全是新型侵权时代的维权利器
在“侵权2.0”时代 , 渠道投诉的大门已关闭 , 如何更快的维权止损就成为了每个游戏厂商的头等大事 。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 , 各地法院网络游戏侵权案件审理经验少 , 导致行为保全程序冗长 , 行为保全结果低 , 这种结果给侵权人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便诉讼必输 , 只要尽力拖长审理周期 , 把该挣的钱都挣了 , 那么这种“侵权生意”是超级划算的 , 毕竟 , 目前司法判赔金额最多的不过5000万(捕鱼达人案虽然7700万 , 但该案因被发回 , 故不计入) , 也不过很多侵权游戏1、2个月的流水 , 就算赔5000万 , 只要侵权游戏不下架 , 多出来那1年多 , 就算被告“净赚”的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