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熊猫会吃鱼」有人说它是木棒,有人说它是精致的车战利器,扑朔迷离的古代兵器
【「一只小熊猫会吃鱼」有人说它是木棒,有人说它是精致的车战利器,扑朔迷离的古代兵器】“殳”是古代一种兵器 , 从甲骨文字形看 , 形似一个长柄的大锤 , 被一只手握着 。 古代士兵把“殳”作为手持的兵器 , 在战场上与敌人搏斗死战 。 《说文解字》写成“杸” , 表示是木制的武器 。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 , 在这个木制的长柄头部上加了金属配件 , 也还叫作“殳” 。 古代作战的时候不只有步兵 , 还有车兵 , 不管是步兵还是车兵 , 都会用“殳”作为武器 。
究竟什么是殳?感觉没有一件武器有“殳”这么扑朔迷离的 。 殳 , 指的是长一丈二尺 , 无刃的古兵器 。 其实大致可以知道:“殳”属于杖类兵器 , 用竹或木制作 。 长一丈二尺没错 , 但重点是在这根杖的杖头部分被削成八棱有尖头的样子 , 所以最早的殳不用在顶端安装金属的刃器 。 这么看下来“殳”大致就可以理解为竹棍或是木棒一类了 。
文章图片
“殳”或许是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早就有的狩猎或劳动工具 , 后来又发生了演变出现不同的形态 , 所以会让人觉得扑朔迷离 。 竹或木是很容易取材的 , 被用来制作成工具是很自然的选择 。 杖类这种棍或棒等形态的工具会因为形制简单及制作方便 , 又有一定的应用效果 , 也很容易就被发现它的特点和优势 , 因此被广泛使用 。
在新石器时代工具多由木、石、骨类制成 。 在应用过程中发现把木或竹棒削成多棱形会在手里握得更结实 。 而木杖或是竹棒一头削尖 , 使用效果更佳 。 进入青铜时代 , 军队中最低等的士兵仍然在使用木棒作为武器 。 随着时代的进步 , “殳”就演变成为在长长的木柄上加上了三棱形的金属锥状物 , 这是青铜时代的特征体现 , 也让“殳”威力大增 。 殳不仅用于步战 , 在车战中也成为很有杀伤力的长兵器 。
文章图片
《诗经》的“国风”中有“卫风” , 里有一首诗的名字叫《伯兮》 。 “伯” , 是当时女子对自己丈夫的一种称呼 。 这是一首思妇诗 , 就是一个留守女士思念自己的丈夫所表达的心声 。
这首诗里用女子的口吻描述自己的丈夫时说“伯兮朅[qiè]兮 , 邦之桀兮 。 伯也执殳 , 为王前驱 。 ”意思是说 , 我的丈夫是个很威武的人 , 是诸侯国的杰出人才 。 既然是“卫风” , 应该就是指卫国的杰出人才 。 那么他为什么不在家呢?他手拿着武器 , 作为先锋部队的一员为周王出征去了 。
诗中的“伯”拿的武器就是“殳” 。 诗中思妇把自己的丈夫想象成诸侯国的杰出人才 , 承担着为周王征伐的重要使命 , 其实应该只是她一厢情愿的想象 。 如果真是有级别的军官或是重要的人物会有很精美的青铜兵器 , 不会只拿个木头棒子 。 《诗经》里的诗所写的年代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 这一时期不但有青铜兵器 , 而且种类不少 , 制作精良 , 比如青铜戈、青铜短剑、青铜钺等 。
文章图片
在周代的礼仪中王朝如果有征战 , 作为诸侯国有义务派出军队支持周王 。 诗里的“伯”就是作为诸侯国军队的士兵被派去支持王的征战 。
春秋时期有个小诸侯国叫“莒国” , 它的地理位置在现在山东莒县一带 。 这个小小的莒国的国君叫庚舆 , 这个庚舆是个很暴虐的人 。 庚舆非常喜欢铸剑 , 每次铸好一柄剑 , 他一定要用活人来试一试这把剑是否锋利 , 因此国人都非常怨恨他 。
不仅如此庚舆做了国君之后不肯和相邻的国家搞好关系 , 想和势力强大的齐国断交 。 国君这种行为让莒国的大夫一个叫“乌存”的人非常不满意 。 庚舆原本暴虐 , 和齐国断交背盟又可能会触怒齐国 , 这样对于莒国非常不利 , 于是乌存决定除掉这个给莒国惹祸的国君 。
- 彩霞讲故事专家倒入一杯水后,鉴定结果令众人大吃一惊,男子带一只碗鉴宝
- 「项羽」项羽派人去盗秦始皇陵墓,打开墓穴时,一只金色的大雁从墓中飞出
- 「崇祯」民间出现一只大公鸡,道士见了后说大明要亡,不久之后果然应验了
- 日军@将军吃饭时发现一只鸟,立刻停筷,下令战士马上撤退,否则有难
- 「拿破仑」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 可后面还有一句, “极为讽刺”
- 一只健康的小团子▲营养价值极高,你还不知道太可惜了!,做饭经常用到香叶
- 华夏文物:20年后1.5亿元卖妹妹,靠“捡漏”赚亿万元,此人110万买一只碗
- 吉祥说历史▲为何会通过一只老鼠,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秦朝权相李斯
- 小小收藏家▲一只青花小碗的波折传奇——从30元到1.4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