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一则清代史料笔记的探究和思考( 二 )


【爱历史】一则清代史料笔记的探究和思考
文章图片
曾昭璇著的《广州历史地理》和《广州城坊志》则共同解决了第3个问题 , 更厘清了历史的”番禺“与现在的”番禺“区别 。 《广州历史地理》中的明代"羊城八景"——”番山云气“ , 清楚地说明“双门底拱北楼"的位置 , 是现在的北京路青年文化宫的位置 , 番山则是今中山图书馆旧馆后 , 现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内 , 禺山则是现在西湖商业大厦位置 。 符合《广州城坊志》引《大明统一志》”清海楼……下瞰番、禺二山" 。
【爱历史】一则清代史料笔记的探究和思考
文章图片
【爱历史】一则清代史料笔记的探究和思考
文章图片
“番禺”一词在汉代已出现 , 西汉《淮南子》载有秦分五军进攻岭南的部署:“一军塞镡城之岭 , 一军守九疑之塞 , 一军守南野之界 , 一军结余干之水 , 一军处番禺之都 。 ”
“番禺“原意是“盐村” , 可见秦代时 , 北京路与大南路交界以南尚为汪洋大海 。 “番、禺二山"在现在的文德路与北京路之间 , 历代广州老市区开发 , 将此两山削低了 , 与现在的广州市番禺区没有任何关系 。
更有意思的是 , 1972年 , 家父从”英德五七干校“解放出来至1978年间 , 在中山图书馆旧馆办公 , 当时 , 欧阳山、秦牧、陈残云等老作家也在此办公 。 1977、1978年时 , 住‘越秀南路125号大院”时 , 我尚读东山大塘街小学(现秉正小学) , 放学时 , 爱去中山图书馆旧馆等父亲下班 , 经过现在的“万木草堂”、中山路与文德路交界的“致美斋” , “致美斋”店前的热闹和飘出各种味道尚印象深刻;我的初中有一个学期 , 是在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就读的 , 隐约记得学校有块大石 , 不想是番山的旧址!一晃四十余春秋才知道!一个老广州 , 惭愧啊!
【爱历史】一则清代史料笔记的探究和思考】优良的乡邦文化 , 能给予人们稳定和美好的记忆 , 增强人们对乡邦的凝聚力 , 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