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背疽”到底是什么? 为何古代那么多名人都因“背疽”丧命?

疽 , 在中医中指一种毒疮 , 背疽便是毒疮发于背部 。 如今 ,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 背疽只是小病 , 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 按时服药基本可以治愈 , 但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古代 , 背疽却是难以治愈的绝症 。
早在周代 , 便已出现痈疽之类外科疾病 , 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曾写明“疽伤五藏筋髓” , 如不及时医治 , 则“心热瞀闷,不治而死” 。 古代有不少人都死于背疽 , 背疽究竟是一种什么疾病 , 又是由什么原因引发的呢?
【爱历史】“背疽”到底是什么? 为何古代那么多名人都因“背疽”丧命?
文章图片
恶疾“背疽”
背疽 , 实际上就是背上长了一个有头疽 , 即如今西医学所说的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 。
背疽分为阴阳两种不同的症型 , 阳症发病迅速 , 大多表现为背部红肿热痛 , 疮头有粟米样 , 且疮部有脓并且疼痛剧烈 。 阴症发病则比较缓慢 , 背部微肿 , 按压时并不很疼痛 , 成脓的速度也比较慢 , 数天后疮头脓点才逐渐显现多 , 如莲蓬状 。
这样的病 , 在如今的医疗水平下 , 去医院将疽破开 , 挤出脓水基本可以治愈 , 在古代却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皮肤病 。
古时虽然也有中医尝试用火针将溃烂的地方劈开 , 清理脓水再敷上中药 , 此举有时也可治愈背疽 , 但大部分人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死于非命 。
【爱历史】“背疽”到底是什么? 为何古代那么多名人都因“背疽”丧命?
文章图片
古时的医疗技术、卫生条件都不能与现在相比 , 当时医生想要破开溃烂之处清理脓水 , 在没有处于无菌的地方 ,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伤口感染 , 加速病人死亡 。
可若是不将伤口破开 , 采用温和的疗法 , 往往难抵来势汹汹的背疽 , 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
古时没有西医 , 中医治疗的过程比较缓慢 , 而阳性背疽发病迅速 , 很快就会从皮肤深入内里 , 引发炎症 , 高烧不退 。
不仅如此 , 病人发病时难以行动 , 卧病在床还会加剧病毒的扩散 , 在全身感染后 , 病人会因全身衰竭死亡 。
正因如此 , 在古时 , 只要身上长了背疽 , 往往很难治愈 , 基本被判了死刑 , 正如《灵枢》中说:“脓已成 , 十死一生” 。
在小说和历史记载中 , 也确实有不少的名人都是死于背疽 。
【爱历史】“背疽”到底是什么? 为何古代那么多名人都因“背疽”丧命?
文章图片
死于“背疽”的名人
《水浒传》中的宋江便曾患背疽 。 当时宋江领兵攻打北京却迟迟不得破城 , 忧虑中甚至梦见晁盖称他有血光之灾 , 次日他便觉得背部热痛 , 众人一看 , 是患了背疽 。
好在有浪里白条张顺请来了神医安道全为其治病 , 其背疽才得痊愈 。
这是小说中的描写 , 而真正历史中的人物却大多没有宋江这般好运 , 能有如安道全般的神医为其治愈背疽 。
被项羽成为亚父的范增 , 是楚汉之争中有名的谋臣 , 其智谋与张良不相上下 , 但后来项羽中了离间计 , 逐渐与范增疏远 , 范增感叹未遇明主 , 一怒之下告老还乡 。
忧愤成疾的范增在回乡的路上就染上了背疽 , 还未到彭城就病发而死 。
【爱历史】“背疽”到底是什么? 为何古代那么多名人都因“背疽”丧命?
文章图片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 ,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 , 虽归于田园但心中仍抑郁难平 , 于开元二十六年的夏天染上了背疽 。 在医治的过程中 , 其病情已有好转 , 在即将痊愈时 , 他又与友人们纵情宴饮 , 最终引背疽发而亡 。
不仅是范增这样的年迈老者 , 孟浩然这样的文弱书生 , 即使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徐达 , 这样常年征战 , 身体健壮的男子也难逃因背疽而亡的命运 。
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 , 忧虑身边的将领产生出谋逆之心 , 徐达作为开国功臣之一 , 自然也成了朱元璋怀疑的对象 。
当时徐达受朱元璋的邀请参加宫宴 , 在宴席上朱元璋赐他一碗烧鹅 。 身患背疽的徐达无法拒绝皇帝的赏赐 , 在将烧鹅全数吃完后不久 , 就因背疽发作 , 全身溃烂而亡 。
【爱历史】“背疽”到底是什么? 为何古代那么多名人都因“背疽”丧命?
文章图片
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 , 一生征战 , 立下无数战功 , 但在晚年时遇到了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 。 在与袁崇焕作战时 , 努尔哈赤身受重伤 , 被打的节节败退 , 在努尔哈赤退兵沈阳后 , 还收到了袁崇焕的“慰问” , 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
原本就兵败心情抑郁 , 加上作战受伤 , 年事已高的努尔哈赤最终患上背疽 , 不治身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