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历史@难道他们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吗?,长平之战中各国为何不支援赵国
文章图片
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 , 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 。 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 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 , 公元前453年 , 韩、赵、魏推翻智氏 , 三家分晋 , 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 公元前221年 , 秦国灭齐国 , 统一六国 , 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
文章图片
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 , 亡六国者 , 六国也
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 , 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 , 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 。 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急速扩大 , 战争的激烈程度也急剧上升 。 春秋初年的部队构成主要是贵族武士阶级 , 这一群体的数量比较有限 , 所以当时的战争规模一般是几千到几万人;而到了战国末年 , 由于战争形式从争霸战争演变成灭国战争 , 各国不得不采取全民皆兵的应对办法 , 所以这个时期的战争规模扩大到动辄几十万人 , 尤其是长平之战 , 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完全确定了战国结局的一场战役 , 此战过后 , 始终坚持抗秦的赵基本失去了全国青壮年人口 , 不管是其战力还是恢复能力都无法和之前相提并论 , 三晋之地失去了抵抗秦军的最后屏障和心理优势 。
反观秦国 , 虽然此战之后也是损失惨重 , 不过凭借其占据的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汉水平原三处富饶土地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收兵源、积累军粮 , 快速恢复实力 , 接下来终于一鼓作气、横扫天下 , 无人能和其抗衡 。 可是 , 当初长平之战时 , 六国为什么不肯支援赵国呢?难道他们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双方行军路线图多国对秦军实力认识度不足
其实 ,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典故正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 据《左传·僖公·僖公五年》中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 宫之奇谏曰:'虢 , 虞之表也 。 虢亡 , 虞必从之 。 晋不可启 , 寇不可玩 , 一之谓甚 , 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 , 唇亡齿寒'者 , 其虞、虢之谓也' 。 "
在春秋战国时期 , 由于天下战争不断 , 诸侯都比较有危机意识 , 所以他们十分重视保护自己领土周围其他国家组成的缓冲带 。
文章图片
提出唇亡齿寒的宫之奇
当这些缓冲地区遭到攻击时 , 附近的诸侯出于战略目的 , 也有基于同为姬姓之亲等因素 , 从而愿意出兵支援这些国家 。 不过大家名义上都是周天子的诸侯 , 虽然周朝的统治力已经无法制约和限制这些诸侯 , 但是诸侯还是希望为自己的战争行为找出一个合理的正义之名 。 因此"唇亡齿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出兵理由 , 也成为了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 。 在《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经常看到它的出现 , 可见当时出兵支援别国是一种常见现象 。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上党郡守冯亭为了私人利益 , 将本该割让给秦国的上党地区的控制权交给了赵国 。 因此秦王十分震怒 , 于是率领大兵去讨伐上党郡 。 不过上党郡原本是韩的国土 , 在赵境之外 , 从而导致赵王对这场战争的准备并不充分 。 因为对他来说 , 即使战败 , 也没有损失自身原有的土地 , 所以他更认为这场战争是秦王为了找回失去的面子才发起的 。
文章图片
上党郡地图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 双方在战争初期的心态就截然不同 。 这场战役开始前 , 秦军的数量大约有四十五万 , 加上负责后勤补给的民夫 , 总人数甚至超过了六十余万 。 这在当时来说 , 是秦军参战人数最大的一场战役 , 可谓是倾巢出动了 ,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 除了参战双方外 , 得到消息的其他五国 , 却对秦军实力认识度不足 , 并没有及时支援赵国 。
- 吉祥说历史前两锤砸死两金将,第三锤只一扫,金兀术就跑了,岳云出世试三锤
- 历史寻觅野地里连“御”四牛,清朝名将“妖人”海兰察:战场上威胁和珅
- 早晚历史宁当老二,曹操也不敢小看,李典:三国历史中低调的黑帮老大
- 吉祥说历史而且还是宋朝人民的好丞相?,秦桧不仅不想杀岳云
- 洋洋谈历史犹国之良相娶对妻子有多么的重要,朱元璋的马皇后:家之贤妻
- 吉祥说历史步战勉强可以,唯有此战克敌,岳云四战金弹子:马战两次未讨便宜
- 吉祥说历史留下两子一女,儿女们有何结局?,岳飞之子岳云23岁蒙冤惨死
- 十四叔看历史昭慈皇后,乃马真氏,元朝最有野心的女皇后
- 历史大点评读史小记:忠孝之食
- 读历史西方人眼中的狄仁杰:东方的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