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大观」| 法备艺臻 百代标程:谈宋代山水,卢禹舜( 二 )


北宋前期的山水画家在艺术上多遵循李成传派 , 经百余年的演变 , 实践与理论上又有新的发展和提高 , 他们非常注意观察体悟自然 , 师法造化 , 郭熙即突出地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成就 。 郭熙的山水取法李成而自成一格 , 在李成画派的继承者中成就最大 , 但其能博采众长 , 对山川自然有着敏锐的感受 , 笔墨精深老辣 , 意境玄淡旷远 , 构图多变 , 重“三远”之法 , 对后世影响很大 , 院内院外的追随者不可胜数 。 他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 , 树立了画院山水画北宋风格 , 独步一时 。 郭熙全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传统 , 从技巧到造境都有全新的提升 。
「国际艺术大观」| 法备艺臻 百代标程:谈宋代山水,卢禹舜
文章图片
▲北宋郭熙早春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一五八·三厘米横一0八·一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前朝诸位山水画大家的影响下 , 北宋中后期时 , 山水画的艺术形式全面开花 。 青绿山水有赵令穰、赵伯驹、王希孟等形成了宋代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 , 水墨画则有米芾与其子米友仁创立的“米家山水” 。 米家山水突破前人格局 , 独辟蹊径 , 雾雨蒙蒙的云山烟树信笔作之 , 积墨、泼墨等多种墨法晕染浑点并用 , 有含蓄、空蒙之趣 。 二米的画法 , 改变了以线造型的传统 , 把水墨渲染的技法又提高了一步 , 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 , 揭开了写意山水的序幕 。
宋代青绿山水在继承李思训传统的基础上 , 也吸收了水墨山水画的技法 , 精细工致 , 又不纤弱繁琐 , 在艺术上开拓了新的境界 。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传世名作有两件 , 一幅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 另一幅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 。 两幅都是青绿山水长卷巨作 , 以全景式的描绘展示了北宋山水的宏伟面貌 , 山势巍峨绵密 , 层峦叠嶂 , 画中点缀有楼观亭舍、舟船桥梁 , 以及众多人物活动 , 画面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 , 但两者在表现手法上还是有明显不同: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 , 画风更趋于细腻 , 用笔精炼 , 章法严谨工整 , 展现了北宋院画的时代风格 。 图中人物虽小如豆粒 , 却动态鲜明 , 崇山峻岭、流溪飞泉……一点一划无一笔懈怠 , 通览全篇又气势恢宏 , 近睹远观均令人叹服 。 在对颜色的把控上 , 他在蓝绿色中力求变化 , 用简洁的墨线勾勒、皴染 , 色彩或浑厚 , 或轻盈 , 用石绿、石青层层罩染 , 间衬赭色 , 并在画绢的反面衬染青绿色 , 使画面层次分明 , 所以他的青绿石色厚重沉稳 , 历经千年依然清丽和谐 , 璨若宝石 , 光华夺目 。 元代书家溥光和尚对此卷极为推崇 , 在卷后题跋中有高妙公允之见 , 赞曰:“……在古今丹青小景中 , 自可独步千载 , 殆众星之孤月耳……”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在笔法上更为精细工整 , 用墨青色层层罩染 , 土坡山石赋赭色 , 土坡表面薄罩石绿 , 山岩高凸之处薄罩石青 , 并在人、树、房屋的局部点朱砂或白粉 , 清新雅致富有变化 。 赵伯驹用笔秀劲 , 笔法风致细丽巧整 , “精工之极 , 又有士气” , 他以水墨为主 , 以青绿为辅的画法也与文人画家的情怀理念有契合之处 , 经后学传承者不断推演革新 , 形成了“小青绿山水”体系 ,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 代有传人 。 明代文徵明曾有赞言:“艺林中有千里 , 如山中有昆仑 。 ”
「国际艺术大观」| 法备艺臻 百代标程:谈宋代山水,卢禹舜
文章图片
「国际艺术大观」| 法备艺臻 百代标程:谈宋代山水,卢禹舜
文章图片
「国际艺术大观」| 法备艺臻 百代标程:谈宋代山水,卢禹舜
文章图片
「国际艺术大观」| 法备艺臻 百代标程:谈宋代山水,卢禹舜
文章图片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绢本设色
纵五一·五厘米横一一九一·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时期山水画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 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尊为“南宋四家” , 四家突出地代表了南宋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 在章法布局上 , 他们别出心裁地突破了自荆、关以来“全景山水”的格局 , 创造出边角取景法 , 画中山石多用斧劈皴 , 骨格劲利 , 皴法硬朗 , 树木亦遒劲挺健 , 整体又不失清妙秀远的美感 , 风致潇洒 。 南宋四家各具特色 , 李唐之画气势壮丽 , 苍劲古朴 , 刘松年则偏于俊秀工细 , 笔精墨妙 。 以画“边角之景”著名的马远、夏圭分别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 边角小景 , 生趣盎然 。 马、夏的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 并远及日本 , 推动了日本绘画艺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