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夷陵大火:刘备伐吴惨败—蜀汉之殇的另一视角

关羽的死使原本动荡的中原平静下来 , 在失去外部威胁之后 , 曹丕成功完成了自立代汉的全部流程 , 九品中正制的颁布更是笼络了一大批中原士人的心 , 原本暮气沉沉的中原政权因新朝雅政而重新散发活力 。
孙权也是关羽之死的短期获利者 , 最直接的实惠便是垂涎已久的荆州被纳入囊中 , 尽管头上多了个大魏吴王的头衔 , 但这对于能屈能伸的孙权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 , 只要形势对自己有利 , 孙权可以在魏臣与汉臣之间进行薛定谔式的变换 , 而且没有丝毫心理负担 。
最尴尬的莫过于刘备了 , 此时的刘备迎来了一生中最孤独的时刻 , 他的老部下 , 亲如兄弟的关羽已经离他而去 , 刘封的背叛更是让他心如刀割 , 再加上孙权小人的背刺及曹丕小儿的轻视 , 这个奋斗半辈子历经坎坷无数的老英雄恐怕第一次感到了绝望 。
放眼宇内 , 天下九州 , 已然八州姓“魏” , 自古英雄创立帝业 , 总是艰难险阻最后峰回路转 , 刘备的事业却随着汉中之战的结束开始一直走下坡路 。
【历史故事】夷陵大火:刘备伐吴惨败—蜀汉之殇的另一视角
文章图片
称帝:刘备的必然选择
荆州的丧失远不是丢城失地那么简单 , 刘备统治集团的组成比较复杂 , 其中以诸葛亮 , 马良为代表的荆州派占有很大的比重 , 荆州是这些人的根基 , 也是衣锦还乡的去处 。 在科举制还未运行的中国封建时代 , 盘踞在地方的宗族势力是这些人安身立命的资本 , 庞大的血亲关系和人脉网络使得一个家族的人能源源不断的步入官场并延续繁荣 , 而刘备的政权也要依靠这些未来的青年才俊延续 , 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 , 刘备必须考虑如何巩固自己与荆州派的团结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荆州派的人心还没有得到安抚 , 中原又变了天 , 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 , 按照法理来讲 , 当时的中华大地已经没有了“汉”这个国家 , 此时刘备割据的益州成了非法政权 , 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 , 不只是荆州派人心动荡 , 连益州的门阀豪族也会失去对刘备的信心 。
所以在历史中 , 即使是诸葛亮这种淡泊名利的人也催促着刘备早日继承大统 , 后人说这是诸葛亮看破了刘备的心思 , 君臣之间表演的一场三辞三进的登基戏码 。 实际上考虑到当时刘备政权的种种危机 , 将刘备的这场登基视为君臣间共谋图存的计策才更好一些 。
【历史故事】夷陵大火:刘备伐吴惨败—蜀汉之殇的另一视角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夷陵大火:刘备伐吴惨败—蜀汉之殇的另一视角】伐吴只是刘备想要复仇?
称帝之后 , 刘备封赏百官的确稳住了阵营内部的团结 , 伐吴便被提上议程 。 三国演义对刘备决定伐吴这一段的描述和历史有很大的出入 , 这也是刘备在演义小说里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 在小说中整个季汉都不同意刘备的行为 , 刘备的一意孤行也与他以前从善如流的人设格格不入 , 那在真正的历史中 , 刘备伐吴真的遇到阻力了么?这个阻力又是什么?
正史明确记载的有两个人的劝谏行动 , 一位是学士秦宓 , 另一位是赵云 , 秦宓的理由是“天时不当 , 必难取胜” , 而赵云的理由更具体一些 , 赵云认为蜀汉的主要目标是击败曹丕 , 恢复汉室 , 灭了曹魏之后 , 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 。 最终秦宓被下诏入狱 , 而赵云留守江州 ,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诸葛亮呢?他没有阻止刘备东征么?其实史书中诸葛亮对刘备东征这件事的态度是很暧昧的 。
1.同样是劝谏 , 为什么秦宓和赵云的结局会如此不同?
2.蜀地兵少 , 直到刘备出征时带的兵马也不过四万余人(《傅子》中记载为八万) , 这样的敌我差距 , 诸葛亮不知道定难取胜么?
3.刘备久经战阵 , 什么样的仗能胜他可能不太清楚 , 但什么样的仗会输刘备一定比谁都明白 , 他真的会因为复仇心切而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么?
想解答以上这些疑问我们必须分别代入刘备 , 诸葛亮以及百官的视角 , 我们才能明白这场注定有始无终的伐吴之战是怎么发生的 。
【历史故事】夷陵大火:刘备伐吴惨败—蜀汉之殇的另一视角
文章图片
首先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 , 荆州是推行他隆中对的重要支点 , 失去了荆州 , 刘备集团再想入主中原简直难如登天 , 这还仅仅是荆州的战略价值;从内部团结的角度来看 , 荆州也是荆州派平衡益州派的重要筹码 , 失去了荆州 , 未来的汉庭必然是益州派的天下 , 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个论断 。 介于以上任意一点 , 诸葛亮都不可能劝谏刘备不要伐吴 , 诸葛亮清楚地知道所谓伐吴不是攻灭吴国 , 只是将荆州重新纳入汉的版图 , 刘备的兵力也是朝着这个目标配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