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逄先知:从1961年的天津调研,谈谈我所知道的戚本禹( 二 )


1961年的年底 , 调查组结束了在天津的调研后 , 就回到了北京 。
戚本禹在书中记述:
1961年底 , 调查结束 , 陈伯达叫他起草一个天津工业调查报告 , 他把调查到的各种问题都写进去......后来制定《工业七十条》也参考了他这个天津调查报告 。
其实 , 当时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 , 也是有些疑惑的 。
有过调研经验的朋友都清楚 , 一次大型的、正式的调研 , 事后的调研报告 , 必定是一个团队共同合作的结果 。
像戚本禹参与的 , 这种规模的调研 , 事后的调研报告 , 几乎不可能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 。
退一万步来说 , 即使是让他来整理综合其他小组的报告 , 最后成型 , 这工作量让一个人来完成 , 怎么可能 。
而张作耀在《天津工业调查》里的记述 , 我个人觉得看起来可信度就很高了:
七月下旬 , 调查组开始撰写调查报告 。 7月29日调查组向田家英汇报情况 , 直到晚上 。 晚12时 , 田听完汇报后对大家谈话 , 并就撰写调查报告的问题谈了意见 。
这才符合一个调查报告出炉的正常流程嘛 。
一次调研结束后 , 必定是要开一个总结会 , 随后再由领队提出意见和思路 。 怎么可能直接甩给你一句话 , 然后就让你去写事后的调研报告 。
在张作耀的记录里 , 整个调查材料总共分为两个部分:
1、《天津第一钢厂调查(政研室调查组1961年8月10日)》
【历史故事】逄先知:从1961年的天津调研,谈谈我所知道的戚本禹】2、《天津机床厂调查(政研室调查组1961年8月16日)》
其中 , 第二部分就是由戚本禹、逄先知和张作耀所在的小组所负责撰写 。
在这份“机床厂调查”的材料报告后面 , 还附加有8个补充材料 , 分别由各人分头写的 , 最后让组长高禹审核、定稿 。
这8个附加材料里 , 逄先知写的是《供销关系和协作关系的几个问题》;张作耀写的是《天津机床厂基本情况》 。
【历史故事】逄先知:从1961年的天津调研,谈谈我所知道的戚本禹
文章图片
那么 , 同在一个小组的戚本禹 , 写的是什么呢?
其他材料的起草人是谁 , 张作耀已经记不清楚了 , 毕竟人太多 , 而戚本禹却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 有一个 , 因印象特深 , 所以忘不了 , 就是戚本禹起草的反映工厂管理制度问题的材料 。 他为这个材料题名《竭泽而渔》 , 文中语言特别尖锐 。 ——来源:《天津工业调查》 , 张作耀 。
熟悉 , 或者说是看过戚本禹文章的人都了解 , 他的文风就是属于犀利风格 , 文笔很是尖锐 。
光是从“竭泽而渔”这个题目 , 就能想象其中内容就不会有多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