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想避免革命,高阶者必须妥协

通过上两文(见文末) , 我们介绍了法国大革命初期的情况 , 从1789年到1794年的五年 , 革命的破坏性被展现得非常明显 。 大革命中的主要领导者有些出身于中上层阶级 , 马拉的出身就很有代表性 。 通过上两文 , 我们可以得出这五年的五个特点 。
法国大革命初期的五个特点
其一 , 软弱的人无法在革命中生存 。
路易十六被后世称为软弱的好人 , 一方面对革命派软弱 , 一方面对大贵族、大地主阶级软弱 , 左顾右盼中最终选择了支持传统支持者 , 使得君主立宪派、革命派发动了革命 。
【爱历史】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想避免革命,高阶者必须妥协
文章图片
其二 , 阶级阶层越高 , 越主张妥协和缓 , 也越容易失败 。
原因很简单 , 这样做使得破坏力并非巨大 , 自身的未来损失也会少一些 。 然而 , 革命一经推动、旧世界一经被推翻 , 那么 , 处于底层的阶级、阶层也就会越来越愤怒 。
其三 , 革命的破坏性在于害怕 。
革命中的愤怒很难把握 , 特别是各个阶级、阶层内部没有统一规划和领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 上一个阶级、阶层依靠下一个阶级阶层中的强硬势力不断地控制时局 , 在这种不断地推翻与被推翻中 , 愤怒转化为害怕 。
害怕的人希望用简单而又野蛮的方式消灭政敌 , 所以我们会看到 , 每个阶层的代表被推翻后 , 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几乎被全面荡平 。 直至罗伯斯庇尔杀掉丹东、杀掉埃贝尔(无裤党的代言人)成为孤家寡人之后被推翻、被推上断头台 。
【爱历史】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想避免革命,高阶者必须妥协
文章图片
其四 , 革命中的新利益集团 。
在革命中的愤怒从理智到非理智的过程中 , 曾经的高阶级、高阶层反而变得更加理性 。 他们通过对革命派的妥协、表面顺从既保留住了财富和权力 , 也在革命派不同派别的领导人在革命中逐渐变成财富、权力的拥有者间形成了“财富、权力拥有者的联盟” 。
更简单地说 , 就是:曾经的有钱人有权人虽然在革命中失去了很多财富、权力 , 但是他们仍然保住了财富、权力 , 用“财富、权力的语言”不断地影响“穷人变成财富拥有者、权力拥有者” , 进而 , 他们之间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 。
【爱历史】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想避免革命,高阶者必须妥协
文章图片
其五 , 革命的胜利基础在于谁获得最广泛势力的支持 。
在革命中 , 谁能够得到最广泛的人民的支持谁就会胜利 , 这也是拿破仑最终成为第一共和国执政、法兰西皇帝 , 叱咤欧洲十五年 , 以一国之力对抗包括英国在内欧洲封建势力的根本原因 。 然而 , 当拿破仑等人逐渐由中下层成为顶流阶层之后 , 他们的意识也受“财富、权力拥有者”阶层影响 。 这就好像是我们在评论封建社会下农民起义的胜利者刘邦、朱元璋一样 , 他们成为帝王过程中、成为之后也脱离了曾经的阶级、阶层是一个道理 。
法国大革命具有世界性影响 , 可以说打破了西方世界控制下的旧体系 。 不仅是欧洲 , 整个美洲大陆都开始癫狂 , 拉美地区更由此不断地出现民族解放运动 。
革命状态的心理 , 不能以闲人心态评价:马拉之死的不同表达
从1789到1799年的十年 , 正是法国大革命开始后最癫狂的十年 , 各种力量、各种思想不断地碰撞厮杀 。 这些在很多后世人看来 , 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大变革 , 以后世闲人的精神状态评论着内中的一切 。 其实 , 不仅仅是闲人们 , 就是当时的人也难以有什么真正的评价 。
【爱历史】法国大革命初期充分说明一点:想避免革命,高阶者必须妥协
文章图片
例如马拉之死 , 如何展现马拉就成为一种价值观的展现 。 有些人歌颂马拉 , 有些人诅咒马拉 。 相应的对于杀手科黛也有不同态度 , 有的直接采取了无视 , 有的则采取了讴歌 。 这就是《马拉之死》与《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所展现的不同表达 。
同样 , 对这两幅画作的点评也显示出后世闲人们的不同价值观 。 两幅画作中 , 《马拉之死》乃是马拉当时人的爱憎表达 , 有一些后世闲人在点评中往往以“谁在说谎” , 纠缠于马拉手中的信到底写了什么 。 或者马拉有皮肤病 , 并没有在画作中有所展现 。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 重要的在于《马拉之死》的作者的爱憎在于认同马拉 。
雅克·路易·大卫创作于马拉之死当年 。 大卫的这幅画展现了马拉的仁慈、爱民 , 例如便笺上分别写着“1793年7月13日 , 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 , 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 , 这就足够了 。 ”“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 , 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