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五十岁之后, 一个人“闷声发大财”的征兆

唐朝宰相权德舆说过:“青春虚度无所成 , 白首衔悲补何及 。 ”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 , 也没有建树 , 到了头发白的时候 , 再去做什么 , 看起来是“于事无补”了 。
因此 , 我们常常感悟“五十知天命” 。 命运已经定型了 , 就不要去折腾了 , 学会认命 , 才是上策 。 如果不是这样 , 就是瞎折腾 。
道理和社会现实 , 相辅相成 , 但是道理需要变通 , 符合实际 , 否则就变成了歪理邪说 。 对于古人的智慧 ,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从现实生活来看 , 一些人在五十岁之后 , 还可以从“零”开始 , 闷声发大财 , 改变命运 。 他们的身上 , 多半有以下几个征兆 。
【爱历史】五十岁之后, 一个人“闷声发大财”的征兆
文章图片
02
富养“脑” , 垫高人生的厚度 。
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 , 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
从书本上学了什么 , 取得了什么文凭 , 这是求职的时候 , 多了一张“入场券” , 不代表在职业上会有很大的发展 , 出类拔萃 。
年轻的时候 , 错过了读书的机会 , 不等于走进社会之后 , 就是一个文盲 。 也许 , 人家从社会上读的书 , 达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
读书的根本目标不是赚钱 , 但实现赚钱的目标 , 都需要“读书” 。
在五十岁之前 , 努力把课本知识转换成社会知识 , 久而久之 , 就积累了“发大财”的智慧 。 我们经常说“生意经”三个字 , 也就是金钱和书本相结合的见证 。
【爱历史】五十岁之后, 一个人“闷声发大财”的征兆】《袁氏家训》里记载 , 明朝思想家袁了凡的父亲、祖父都是读书人 。 他的父亲和哲学家王阳明有一定的交情 , 一起探讨过文学 。
袁了凡继承父亲传统 , 热爱读书 , 后来入朝为官 , 家庭因此变富 。
袁了凡说过:“凡天将发斯人也 , 未发其福 , 先发其慧 。 ”
老天要一个人发财 , 就要他先读书 。 古往今来 , 一举成名的故事 , 数不胜数 。 因此 , 花半生精力读书、实践、再读书的人 , 后半生要发财 , 就顺理成章了 。
03
稳住“嘴” , 不泄露人生的目标 。
俗话说:“口是福祸之门 , 一言成功 , 一言失败 。 ”
我们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 , 常常会忍不住说出自己的想法 , 一方面是显摆 , 一方面是听取别人的建议 。
“说者无意 , 听者有心 。 ”你暴露了自己的目标 , 别人就会防备你 , 破坏你的计划 。 尤其是遇到了同行 , 他们恨不得让你一事无成 , 马上改行 。
因此 , 闷声发大财的人 , 悟透了“闷声”两个字 , 做事做人 , 总是很安静 。 就算自己发财了 , 也不会唱高调 。
明代作家冯梦龙写了一个“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南宋时 , 临安府的青楼里 , 有一个叫王美的女人 , 靠卖艺为生 。 她一心要离开青楼 , 嫁一个如意郎君 。
为了脱离苦海 , 王美悄悄把客人给的“小费”藏起来 。 等钱够多了 , 就为自己赎身 , 嫁给了卖油郎 。 此后 , 夫妻买房买地 , 变成了富人 。
但凡可以发财的人 , 都是“有心机”的人 , 并且在“心机”成功之前 , 是不动声色的 , 或者假装自己很穷 。
把职场上的工资积累起来 , 平时省吃俭用 , 到了五十岁也有一笔不小的钱;要是你有投资方向 , 还调研了很多次 , 一旦做起来 , 就顺风顺水了 。
【爱历史】五十岁之后, 一个人“闷声发大财”的征兆
文章图片
04
守好“心” , 坚持成就人生的信念 。
有道是 , 人穷志不短 。
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 不管失败多少回 , 都不要放弃 。 这样的话 , “心”就越来越强大了 。 经过历练 , 就有了“铁棒磨成针”的功夫 。
有一个故事叫“荆山玉泪” 。
春秋时 , 楚国的一个普通人卞和 , 在荆山捡到一块青石 。 他拿着青石 , 献给了楚厉王 。 厉王请专家鉴定了一番 , 认为是石头 , 大发雷霆 。
厉王过世后 , 武王继位 。 卞和再次去献青石;再一次被赶出宫殿 。
武王过世了 , 文王继位 。 卞和拿着青石 , 跑到宫殿里 , 说:“我被治罪了 , 没有关系 , 可悲的是有人把玉说成石头 , 让忠心的人寒心 。 ”
楚文王听后 , 安排工匠打磨青石 , 外表粗陋的石头层被削掉之后 , 玉就露出来了 。 被命名为“和氏璧” , 价值连城 。
坚持自己的主见 , 不管遭遇任何挫折 , 都不会放弃 。 这就是 , “熬过去 , 你就赢了”的现实体现 。 很多人 , 熬过了第一关 , 却没有熬过第二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