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一只口罩检验广东硬核生产力:凭什么俩月站上C位?( 三 )


为指导企业转产 , 2月20日 ,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相关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编撰了《口罩投(转)产技术指引》 。
精准服务企业方面 , 多家生产医用口罩的广州企业告诉采访人员 , 政府从大年初五左右就接管了公司防疫物资的生产 , 管控小组成员来自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区工信局、收储单位等 。 即使是小微企业 , 入驻企业的人员最多时也有7人 。 管控小组成员每天对公司防疫物资的生产全程跟踪 , 上报每天的产量、出货量、检查产品质量等 , 对公司遇到的问题及困难 , 也会即时上报与协调解决 。
广州白云区一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的经理告诉采访人员 , 春节期间公司原来的口罩耳带供应商突然断供 , 在政府的协助下 , 公司迅速联系上增城的一家供应商 , 才得以顺利出货 。
广东省工信厅提供给经济观察报的资料显示 , 目前已经累计推动省内1929家以及省外373家疫情防控物资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复产 。
生产节奏把控
对参与防疫物资生产的企业来说 , 对疫情形势的判断关乎钱袋子 , 使得生产节奏的把控尤为重要 。
前文所述的广州白云区口罩生产企业 , 成立于1999年 , 经历过“非典” 。 该企业的经理告诉采访人员 , 老板对新冠疫情的嗅觉较为灵敏 , 年前留意到武汉的情况 , 在原材料涨价前下单购买原材料 , 也有想过增设备 , 但设备毕竟贵 , 犹豫了一下 。 跨到正月 , 口罩设备价格就疯涨 , 贻误了商机 。
尽管万福的黄太保并不愿意透露口罩业务的盈利情况 , 但他坦言 ,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 , “生产口罩的多多少少都会挣到钱” 。 这个判断得到上述白云区口罩企业经理的认同 。 疫情前 , 他所在公司口罩业务的营收不到总营收的十分之一;但过去两个月内 , 口罩业务的营收会占到总营收的一半以上 。
广东省政府官网披露 , 截至3月中旬 , 省内在产的口罩企业从1月23日的2家增加到217家 , 日产能超过2300万只 。
随着口罩产能的增多和国内疫情形势转好 , 国内的口罩订单量有所缓和 。 黄太保介绍 , 广州市政府在1月29日接管了万福 , 原本全部收储万福生产的口罩;3月初 , 政府的收储比例降为30% , 万福得以将部分产能供给新老客户 。 4月7日 , 万福接到通知 , 政府暂停对万福的管控 , 不再收储万福的口罩 , 但依然要掌握万福的生产情况 。
在政府降低收储比例的同时 , 黄太保接到很多海外订单 , 但目前万福既没有欧盟的CE认证 , 又没有美国的FDA认证 , 做不了出口订单 。 万福正在争取海外的口罩资格认证,黄太保透露,万福很快就可以拿到CE认证 。
广东是出口大省 , 海外防疫物资订单传导到广东企业端 , 并不让人意外 。 但在加班加点生产的同时 , 企业也会迷茫未来的产能计划 。 目前 , 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 , 价格都偏高 。 如果对疫情趋势判断比实际悲观 , 或者产品不符进口国标准从而导致过剩产能 , 等口罩价格下跌 , 利润会大幅缩水 。 “平面型口罩还好一点 , N95这种比较贵的 , 下滑空间太大了 。 ”上述广州白云区企业经理称 。
他介绍 , 如果是在疫情早期进入或扩产 , 收回成本没有问题 , 政府还会有奖励、补贴——他所在的公司 , 1月24日复工 , 光市里和区里给的复工复产补贴就有20万元;如果原来就有口罩客户 , 特别是供给医院的 , 就算有过剩产能 , 也可以消化掉;但如果是新进入者 , 想要捞快钱 , 到这时候才进入 , 风险较大 。
另外 , 监管层也加大了对假冒伪劣防疫物资的打击力度 。 4月5日 , 中国海关总署通报称 , 自3月31日以来 , 海关查获非清单企业生产或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物资1120.5万件 , 其中口罩994.1万只 , 防护服15.5万套 , 新冠病毒检测试剂108.5万份 , 红外测温仪2.4万件 。
工信部在4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 下一步 , 将加强产业链协调 , 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 , 精准对接国内外需求 , 指导企业执行相关标准 , 确保产品质量 , 继续为海内外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