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蕙香情感屋』都没为自己好好活过,最悲惨莫过于:一生

最近 , 呆在老家上网课表妹跟我吐槽说 , 她爸妈连她出门穿什么都要管 。
她的穿衣风格比较嘻哈 , 内搭的卫衣比外套长 , 肥大的裤管拖到地面 。
但她妈妈却看不惯这种穿衣风格 , 数落她说:
“你穿得这样邋里邋遢 , 出门了别人要看你笑话的 。 ”
“让别人笑话” , 这样的话 , 我妈也经常挂在嘴边 。
而这句话暗含的价值观 , 影响了我很多年 。
在妈妈眼里 , 孩子的言行要跟着普世标准来 , 不能比正常水平偏离太多 。
就连穿衣服这么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 , 也要遵循在大众的审美标准 , 女孩子就应该穿出淑女范 , 标新立异会让别人看笑话 。
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里 , 我一直在为“别人的标准”而活 。
当能达到外在标准时 , 我认为我是优秀的;
当够不到外界的标准时 , 我认为我是失败的 。
在二十世纪 , 英国精神分析师和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 , 曾提出过关于“真假自我”的心理学理论 。
在一些家庭里 , 可能夫妻容易争吵 , 或者对孩子的关心不够 , 孩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关爱 , 就会改变自己去迎合大人 。
于是有些人 , 从儿童时期起 , 就一直按照别人期待中的模样去成长——
大人要求他们“乖” , 他们就表现出乖孩子的模样;
大人要求他们擅长表演 , 他们就以能上台表演为荣 。
他们过早地学会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 , 去迎合他人 , 这导致他们真实自我没有发展起来 , 而不得不构建出“虚假自我”面对世界 。
很多人终其一生 , 都是在要求自己必须符合某一项“外在指标” , 而忽略了对真实自我的关注 。
1
为“外在指标”而活 ,
容易令人产生“虚无感”
一直以来 , 我的生活里似乎总有一个“参照模板”:
在求学时期 , 我要遵循着好学生的言行规范 , 考个好成绩 , 上个好学校 。
毕业以后 , 这个模板就变成了结婚生子 , 有房有车 。
可如果有一天 , 脑海里原本画好的蓝图模板不见了的话 , 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
两年前 , 我和恋爱6年并且已经订婚的男友分手 , 同时也离开了那座生活了6年多的城市 ,
那时我陷入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迷茫里 。
我才发现 , 我对自己的人生 , 根本没有所谓的“规划” 。
学生时期 , 身边所有人都告诉我 , 要好好读书 , 考个好学校 。
毕业以后 , 身边的人又会说 , 找个好男人一起生活 。
原本我以为 , 生活会循着这个轨迹 , 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
但恋爱长跑失败 , 这个突然的变动 , 打乱了我的节奏 , 让我一下子就陷入了虚无里 。
我似乎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没有标准 , 也没有方向 。
在深夜里 , 我会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根 。
就像浮萍一样 , 随风漂流 。
武志红老师在微博说过:
虚无感 , 是因为你没有把真实自我呈现在这个世界上 。
可以说 , 虚无感是因为虚假地活着 。
活不出热情 , 也就体验不到意义感 。
武志红老师还在书里分享过一个“嗜考症”的案例 。
顾名思义 , “嗜考症”的症状是迷恋考试 , 期待考试 。
有“嗜考症”的孩子会追求成绩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 , 会因为拿到高分成绩单而感到兴奋;而考得稍微差点时 , 便会拼命惩罚自己 。
有些家长认为 , “爱上考试”并不是坏事 。
但专家却认为 , 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
“嗜考症”的危险之处在于 , 孩子成绩将作为他生活中的唯一支柱 , 这个支柱一旦坍塌 , 他就有可能会因承受不了 , 而患上偏执型人格障碍 , 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
有些人虽然不至于“嗜考症”这么严重 , 但他们从小就被灌输 , 当下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 将来考个好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