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武汉的名字到底有多传奇“武”来自鄂州,“汉”来自陕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街巷里的黄鹤楼。 图/视觉中国-风物君语-武汉,到底有多少个名字?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解封”,对外交通有序恢复。这意味着,沉寂了76天之久的“九省通衢”迎来复苏,重新恢复运转。疫情肆虐的日子,远离武汉的我们一直将神经绷紧,一边关注不断变化的数字,一边刷着各地抢口罩、屯粮食的新闻。围城中的人和他们的城市,在过去的两个半月里,先是陷入炼狱,然后又在与病毒赛跑中,完成了一场凤凰涅槃般的突围。

文章图片
▼武汉,重启!

文章图片
▲ 武汉长江二桥上演灯光秀。图/人民视觉“每天不一样”的武汉,从来不缺少话题。但是,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我们已经太久没有审视她本来的面目。认识一个人,从其姓名开始。了解一座城,也不例外。“武汉”一词到底从何而来?名字,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代号。在重视礼法的传统宗族社会,一套人名,是由姓、名、字、号等组成的符号系统。人有各种名号,城市也是如此。以古都南京为例——南京,是其正式的“现用名”,古代的建业、建康、秣陵、金陵、应天、江宁等则是其“曾用名”;“六朝古都”是其“绰号”或“别称”。众多的城市中,有一些性格固执、从不改名的主儿,如从鲁襄公年间(公元前6世纪)开始,至少2500年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邯郸(早期曾写作“邯单”“邯丹”);从古蜀开明王朝迁都时期开始,至少沿用2400多年且不改城址的“成都”。跟古老的“邯郸”“成都”不同,“武汉”一词很年轻。这个从武昌、汉口、汉阳取两字形成的复合型地名,在江湖上叫开,不过是近百年的事儿。

文章图片
▲ 武汉水系。制图/Paprika武汉——从泛称到特指“武汉”一词出现远比正式地名要早得多。公元1606年,一位叫李宗鲁的文人在《汉阳府学记》中写道:“武汉间摘发无宁 , 日汉□寝。”此处“武“和”汉”之间应有停顿——武指的是武昌、汉指的是汉阳。

文章图片
▲ 位于汉阳的晴川阁,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摄影/李琼清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曾向朝廷提交“规复武汉疏”;清光绪年间,谭嗣同则写有题为《览武汉形势》的律诗。可见,将武汉三镇泛称为“武汉”,在清晚期已十分流行。

文章图片
▲ 传为明人仇英绘制的《江汉揽胜图》,又名《武汉三镇图》,武汉市博物馆藏。不过,这时候的“武汉”是对三镇地区的泛称。正式的“武汉”地名,诞生在1926年的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但是,第二年发生“宁汉合流”,首都迁往南京办公。新诞生的“武汉”只当了半年多的首都。这时,刚刚合并不久的武汉三镇又被拆分——经济上最牛的汉口成为特别市,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武昌继续担当省会;汉阳改称汉阳县。等到新中国成立,三镇再次合并,作为城市名的“武汉”延续至今。武汉的“汉”——从天而降“武汉”诞生之初就开始简称“汉”,如当时的历史事件称为“宁汉合流”。再往前追溯,“汉”取自汉口、汉阳,得名于二者的母亲河汉江。

文章图片
▼汉江——武汉母亲河

文章图片
▲ 汉江夜景。图/视觉中国不过,汉江之“汉”,最早不是地名,而是指天上的银河。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关中、河洛,汉江上游穿行在秦巴山区,对于平原地区的人来说,河流仿佛悬在天空。由此衍生的类似词语有霄汉、河汉等。楚汉战争时,汉中为刘邦封地。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条“天河”衍生出了汉王朝和汉民族。武汉的“武”——鸠占鹊巢武汉的“武”来自武昌。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从三国时期开始到民国初期,它在今鄂州市已使用了近1700年。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原本叫夏口、江夏,直到隋朝设立武昌郡,元代改为鄂州,后改称武昌路,明清称为武昌府,但其驻地仍叫江夏县,而“武昌县”此时仍在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