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其实早在80年前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其实早在80年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在1938年做了一个著名的“斯金纳箱”的实验 。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箱子,箱内有一个杠杆,每次小白鼠按压杠杆,就会掉落食物 。
如此往复,小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这一技能 。
也许你会说,这和孩子玩游戏有什么关系?
关系可大了!你不知道吧,现在很多游戏的设计者,可都是把“斯金纳箱”实验运用到极致的高手 。
他们设计诱饵——在小白鼠那是食物,在游戏里就是奖励 。
你每次打怪升级——就如小白鼠每次按压杠杆,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 。
于是你玩游戏这个行为,就像小白鼠按压杠杆一样,得到一步步强化 。
这还没完,斯金纳还做了实验的升级版——固定奖励和随机奖励的比对实验 。
如果小白鼠不停按压杠杆,只会在特定时间掉落食物,那么它按压的频率会下降 。
如果小白鼠在按压杠杆过程中,掉落食物的频率是随机的,那小白鼠会不停不停地去按 。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游戏设计一些“抽奖环节”、“签到环节” 。
你签到越多,能获得的抽奖概率就越大 。
为了不让你灰心丧气,还时不时让你中个“大红包” 。
知道了游戏是如何让孩子成瘾的,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引导孩子“戒掉游戏” 。
1.让游戏成为“千篇一律的任务”
既然“固定时间段”的奖励,会削弱行为发生的频率,我们不妨就让游戏成为固定时间段必须做的事 。
每天,每个固定的时间段,都主动“要求”孩子去打游戏,而且不打到过关不要休息!
不知道怎么做?请回想一下你是怎么逼着孩子每天学习、做作业、刷题的,把那种认真劲儿用在逼他执行游戏任务上,他绝对玩上一段时间就索然无味了 。
2.主动给孩子奖励
今天孩子任务完成了,游戏里不送奖励,我们主动去送 。
天天送,次次送,形成规律 。
如果他仍然不觉得乏味,充满兴趣 。那就等奖励成为习惯后,宣布以后没有奖励了,只有打游戏这个任务 。他的热情肯定会因为奖励的消失而减弱不少 。
3.如果以上方法,都让你感觉焦虑不安,下不了手 。那起码坚守住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千万不要惩罚孩子 。
斯金纳箱的另一个升级版,就是研究惩罚与行为的关系的——给箱子通电,小白鼠按压杠杆就断电,小白鼠为了躲避惩罚,确实也学会了按压杠杆这个行为 。
但一旦惩罚消失——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也会迅速消失 。
可见,长远来看,惩罚是有弊无利的 。
有时候你越阻止孩子去做某事,他反倒而越堆这事产生兴趣 。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玩游戏就责骂、剥夺他的一些权利 。有时候淡然处之,不过分焦虑和关注,孩子这种行为也许会慢慢消失 。
二是千万不要把斯金纳箱的反面教材运用到引发孩子学习兴趣上 。
我们说,要消除一个坏习惯,可以先培养一个孩子的好习惯 。
于是很多父母拼了命地去吸引孩子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从而放下游戏 。
比如你好好学习就给你买玩具,你考试考好了就带你旅游 。
结果呢?这种“固定”的奖励机制,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学习动力 。
不提条件,如果非要奖励,“随机”一点 。比如我带你旅游,就只是因为我想这么做 。而不是因为你必须怎么样 。
没有条件和压力,孩子自然能体会到父母给自己的爱 。
在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里,沟通才能成为可能 。
所以最后我想说——
不管是多么吸引人的游戏,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斯金纳箱”啊!
奖励再诱人、环节再怎么扣人心弦,它始终离不开“套路”二字 。
而能战胜“套路”的,便是“人心” 。
如果亲子关系温暖,孩子对你无话不谈,你与孩子交流顺畅 。孩子又怎么会愿意面对一个冰冷冷的手机,去沉迷一个虚幻的游戏世界呢?
关系对了,一切就对了 。
不要让游戏,成为困住孩子的“斯金纳箱” 。
用你的爱,把孩子拉出来 。
让他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不需要“按压杠杆”,“奖励”也无处不在 。父母对他的爱,从无条件 。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其实早在80年前】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其实早在8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