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局专家分析地震前兆现象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胥辉
云南漾濞地震发生之后,成都一科技企业公开宣称,该企业的“地灾之眼”卫星互联网平台在震前就发现了当地长波辐射宏观异常 。2020年,该平台承建了“云南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项目 。
【国家地震局专家分析地震前兆现象】5月22日,该平台一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地震发生后,他们在第一时间对地震影响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进行快速评估,用以支撑灾害应急救援阶段的救援力量调度、次生灾害防范排查等工作 。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是一家从事商业卫星运营与遥感数据服务项目的企业 。针对该企业的宣传,国家地震局一位专家表示,很多地震都有一些前兆现象,但表现方式经常又不一样 。“这次是这种现象,下次是另一种现象,另一场地震又是一种现象”,地震预测难就难在这里 。
因此,专家认为,该企业这种发现,是否对以后的其他地震预测有参考价值还有待观察 。目前,探索地震预测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
“地灾之眼”的震前发现
10天前,该企业称,其“地灾之眼”就发现了云南大理一带“长波辐射宏观异常” 。
据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介绍,所谓“长波辐射”就是由于地表岩石挤压变形或地球放气等原因,地震发生前数日或者数月会存在温度场的宏观异常,温度场的宏观变化可通过遥感的手段,在长波辐射数值变化趋势上有所反映 。
据该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地灾之眼”平台根据长波辐射宏观异常分析发现,云南漾濞一带长波辐射涡度在5月11日出现异常,次日异常衰减,5月13日异常再次衰减 。5月14日异常范围增大,但程度减弱 。
根据该平台的记录:5月15日,异常再度增强,5月16日异常达到峰值,5月17日再次出现衰减,5月18日异常较前一日增强,5月19日震中周边异常消失 。5月21日云南漾濞县发生地震 。由此,该平台认为,震前10天捕捉到显著长波辐射异常,结合此次地震发生,两者具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
该企业称,地震发生之后,他们第一时间对于地震影响区域内,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进行了快速评估,用以支撑灾害应急救援阶段的救援力量调度、次生灾害防范排查等工作 。
他们还发现,在震中50km-75km的云南云龙县隐患点分布聚集,且历史年均形变量大于10cm的隐患点也主要分布在此区域 。他们认为,该区域震前就属于具有较大年均形变速率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强震发生后,更易于发生地震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 。
澎湃新闻注意到,“地灾之眼”卫星互联网平台属于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商业卫星运营与遥感数据服务的项目 。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2020年8月21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 “云南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项目招标结果,该企业控股孙公司成都星时代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中标 。该项目属于云南省新基建重大项目之一 。
国星宇航称,这一项目面向云南省全境,持续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普查与详查工作,以卫星为手段,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定期进行全域范围的定量分析和评估更新 。
能否用于震前预测有待观察
对于该公司发现“长波辐射异常”的问题,国家地震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称,这家公司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他没具体了解过 。但中国地震局之前发射过一颗卫星叫“张衡一号”,这是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它大约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地方,主要为了发现电离层 。
该专家说,空间的电离层和地面的地震有一个相互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原理到现在还没完全弄清楚 。有的说是声重力波造成的,有的说是电磁感应造成的 。但地震之后,电离层确实是有扰动现象的,有时发生地震前也会发现电离层扰动 。因此,他不清楚这家公司所说的“超长波”到底是什么,也不好太多评价 。但就“张衡一号”发现地震前后电离层扰动的情况,其实也有一些争议 。因为有研究电离层的专家认为,人们可以在电离层找到想要的所有东西 。
整个科学界其实对地震预报都没有完全突破 。该专家表示,现在很多人都说地震前发现某方面的异常现象,但据他所知,这些其实也和他们在地面寻找前兆现象一样,还没有一件是能够完全对应得上的 。即使地震前发生发现一些现象,也说明不了问题,科学是需要反复验证、证明,假使每次地震次次都有这样现象,才可以说是有价值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