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今古』汉晋年间的选官制度,何以愈发倾颓?,从察举征辟制到九品中正制

《贞观政要》中说:“为政之要 , 惟在用人 。 ”
【『史书今古』汉晋年间的选官制度,何以愈发倾颓?,从察举征辟制到九品中正制】诚然 , 无论是政权、集团乃至国家 , 其强盛的因素之一 , 便是看其有没有掌控多数人才 。 因此在历朝历代中 , 古代帝王对选拔人才也无比重视 。 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 , 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与标准也自然会有所差异 。
『史书今古』汉晋年间的选官制度,何以愈发倾颓?,从察举征辟制到九品中正制
文章图片
但总的来说 , 可分为四个阶段:
先秦时期——世禄世卿制 , 选拔标准——血缘关系;
两汉时期——察举征辟制 , 选拔标准——德行孝道;
魏晋南北——九品中正制 , 选拔标准——家世才名;
隋唐以降——科举考核制 , 选拔标准——唯才是举 。
话说如此 , 从两汉到魏晋时期 , 虽说朝廷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 但从实质上来看 , 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 换种角度来说 , 魏晋南北朝一度陷入战乱多年 , 未尝不是受这种选官制度影响 。 一、两汉察举制的流弊
两汉选官制 , 主察举 , 次征辟 。
所谓察举制 , 便是先考察后举荐 。 州郡上的地方长官 , 每年都需要在辖内选拔人才 , 然后向朝廷递交名额 。 这还是朝廷的一项硬性规定 , 州郡长官不举荐 , 是要受到一定责罚的 。
『史书今古』汉晋年间的选官制度,何以愈发倾颓?,从察举征辟制到九品中正制
文章图片
可以看到 , 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来源 , 便是来自于地方州郡长官的举荐 。 察举制分茂才、孝廉、明经等科目 , 对人才有一定的门槛要求 , 但并非太高 。 而反观征辟 , 则主要针对一些名气大的清流才俊 。
征 , 即皇帝征召 。 如文坛大佬、德高望重的长者 , 汉代帝王便会亲自将其征召入朝 , 并且给予优厚的政治与经济待遇 。 但对这些被征召的人来说 , 他们已经具有一定名气与社会地位 , 因此他们有权力拒绝皇帝的征召 。 有意思的是 , 一些名士在拒绝皇家征召后 , 其名气不减反增 。
辟 , 即地方长官与朝中重臣特有的权力 。 他们有开府治事之权 , 因此可以挑选一些人才 , 辟他们入自己的府中做事 。 刘备曾被曹操加封为左将军 。 刘备在荆州、益州时 , 都打着左将军开府的名义辟了很多才子为自己所用 。
上述可见 , 察举征辟制有一定局限性:
其一 , 举荐人才的权力大多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 。
其二 , 州郡长官选拔人才时 , 最看重名气 , 很少看重才能 。
也就是说 , 一个才子想要做官 , 便必须扬名;在这之后 , 他还需要获得州郡长官的认同 。 这么一来 , 东汉时期的士族都涌现出了一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名节 , 不乏有人沽名钓誉;二是喜欢拉帮结派 , 搞朋党之风 。
『史书今古』汉晋年间的选官制度,何以愈发倾颓?,从察举征辟制到九品中正制
文章图片
时间一长 , 朝中大权便被这些名士掌控了 。 或许“盛名之下无虚士”这句话有几分道理 。 但仔细想来 , 只以名节来标榜自己的东汉官员 , 能做实事的人 , 真的有很多吗?恐怕 , 不尽然也 。 在多数情况下 , 这些人只是一些清谈误国之辈罢了 。 二、九品中正制的扬弃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 曹丕篡位称帝 , 改国号为魏 , 大汉王朝四百年国祚就此终结 。 可随着曹氏登基 , 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士族集团对曹氏一族的做法愈发不满 。
因为曹操执政时 , 曾对士族集团多有打压 。 比如说 , 曹操擅杀名士 , 孔融、崔琰、杨修等人之死 , 皆让士族集团很是不满 。 曹操还改革军制 , 推行屯田 , 这让士族豪强的军事、经济资源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 。
『史书今古』汉晋年间的选官制度,何以愈发倾颓?,从察举征辟制到九品中正制
文章图片
最重要的是 , 曹操想要打破士族垄断的局面 。 因为他反对“唯德是举” , 而是提倡“唯才是举” 。 因此在曹操当权时 , 有很多寒族出身的才子得以进入仕途 。 也正因如此 , 这些人才反而都成了曹氏一族的坚定拥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