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邹振环:郑和下西洋与明人的海洋意识( 三 )


马欢、费信、巩珍三人属于郑和下西洋的随行人员 , 文化不是太高 。 与之相比 , 黄衷的《海语》约成书于嘉靖十五年(1536) , 作者是一个进士 , 当过南京户部尚书 , 该书中有大量海洋知识 , 包括番舶 , 海外的山川地形等 。 全书三卷 , 卷上“风俗” , 包括暹罗、满剌加;卷中“物产” , 包括象、海犀、海马、海驴、海狗、海鼠、海鸥、海鸡、海鹤、海鹦哥、海鲨、海龟、海鳇、海鲡、印鱼、河豚、海蜘蛛、猛火油、片脑、石蜜等;卷下“畏途”及“物怪” , 畏途讲述分水、万里石塘、万里长沙、铁板沙等沿海险要;物怪讲述海和尚、海神、鬼舶、飞头蛮、人鱼、蛇异、龙变、石妖等异域传奇 , 可补史传之不足 , 有关16世纪东南亚史地和中国南洋交通的资料非常丰富 , 可惜关于该书的专门研究还很少 。
反映明朝民间海洋意识的有吴朴(1500—1570)所著的《渡海方程》 , 问世于嘉靖十六年(1537) , 是第一部刊刻的既有国内南北海道、又有东西洋海道的海道针经水路簿 。 该书对郑和七下西洋航海记录和民间水路簿加以整理、考证 , 详述海中诸国道里之数 , 及各国可供泊舟和不可泊之情况 。 其特点是以记述海外属国的里程为准 , 以海中的各个岛屿山崖为标志 , 不同程度地利用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 明朝还有一些重要的海防著作 , 如1556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 , 为防止倭寇侵犯 , 聘请郑若曾等人 , 收集海防情报 , 编纂了沿海的军事图集《筹海图编》 。 该书初刻于1562年 , 首篇有舆地全图1幅 , 之后是沿海省府的地形图 , 其中有广东图11幅、福建9幅、浙江21幅、南直隶8幅、山东18幅、辽东5幅 , 还有“沿海山沙图”、“日本岛夷入寇之图”等海防的军事地形图 。 标列出海上的岛屿、礁石 , 沿海的港口海湾 , 岸上的墩台、卫所、城寨、营垒、烽堠 , 记述非常详细 。 我们经常讲“自古以来” , “古”在何时呢?历史学家是需要讲清楚的 , 《筹海图编》是首次将“钓鱼屿”、“黄毛山”、“赤屿”绘制在福建沿海图中 , 说明明朝政府已对“钓鱼岛”及“黄尾屿”、“赤尾屿”实行了行政管辖 。
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张燮所著的《东西洋考》也值得一说 。 该书分12卷 , 卷1至卷4是“西洋列国考” , 记述了交阯、占城、暹罗、下港、柬埔寨、大泥、旧港、麻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迟闷共15国的地理、历史、气候、名胜、物产 , 基本上都在今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境内及其附近地区 。 卷5、卷6是“东洋列国考”、“外纪考” , 记述吕宋、苏禄、猫里务、沙瑶、呐哔啴、美洛居、文莱、日本、红毛番等国的地理、历史、气候、名胜、物产 。 卷7至卷12是饷税考、税珰考、舟师考、艺文考和逸事考等 , 详细记载了东西洋诸国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形势、物产和贸易状况 。 其中舟师考中含有“西洋针路”和“东洋针路” , 是有关航海针经记录的总结 , 可以作为了解明人海洋意识的重要资料 。
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影响
明人的海洋意识 , 除了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实践的总结外 , 还有一个知识来源是西方耶稣会士带到中国来的大航海时代所形成的世界知识 。 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玛窦传来的世界地图 。 利玛窦在西学东渐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 他为明人第一次带来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地图 , 其意义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海洋的认识 , 但中国整个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 , 或称“天圆地平” , 所谓“天圆如张盖 , 地方如棋局” 。 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国是大地中心的观念 。 天圆地方这一观念还被政治化和伦理化 , 产生了所谓“华夷”观念和天朝中心主义的天下观 。 宋代的“华夷图”即当时的世界地图 , 所谓“华夷” , 即中国的天下 , 在中国周边所画的一些小地方 , 标明了所谓藩属国 , 包括东南亚的那些岛屿 , 即使1555年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古今形胜之图》还是如此 , 而西方的宇宙观和中国不同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证过地球球形说 , 托勒密完成了希腊传统中最重要的总结性著述《地理学》 , 提出了“地圆说” 。 地圆说和地球说这两种宇宙观支配了后来西方探险家的实践 。 所谓“地理大发现” , 最后由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完成 , 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大地球形说的信徒 , 坚信地球是圆的 , 才能面对浩瀚的大海勇往直前;而中国的航海家不可能有通过绕地球一周重回自己家园的观念 。 因此 , 尽管明朝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发现新大陆的高水平的航海条件 , 但郑和下西洋没有最后做出西欧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 , 这是和中西宇宙观联系在一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