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育#一代名臣蔺相如的多幅面孔,一介草民到位极人臣( 二 )


#小说教育#一代名臣蔺相如的多幅面孔,一介草民到位极人臣
文章图片
二、“渑池会盟”:蔺相如既能保护赵国颜面又知进退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不久之后 , 秦国就对赵国发起猛烈攻击 , 而且要挟赵惠文王参加“渑池会盟” 。
1、蔺相如在“渑池会盟”中两大计策
“渑池会盟”将对赵国君主带来极大的危机 , 此时蔺相如又对赵王献出两大计策 。
首先 , 蔺相如和廉颇等人一起积极准备对策 , 强硬面对局势变化 。 司马迁曾经这样记载这段故事:赵王畏秦 , 欲毋行 。 廉颇、蔺相如计日:“王不行 , 示赵弱且怯也 。 ”赵王遂行 。 这里的廉颇和蔺相如并非指他们两个人 , 而是赵国所有的大臣 。 只因为这件事放在“廉蔺”传中 , 司马迁才特意加上两个人名字 。
当时赵国所有的领导大臣们共同商讨 , 要“积极准备 , 强硬面对外敌” 。 蔺相如在整个筹备过程中 , 虽不是起决定作用 , 但也参与了全程 。
其次 , 在“渑池会盟”当中 , 蔺相如有力打击秦王对赵王侮辱的企图 。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记录 , 蔺相如是如何机智的维护赵王的颜面 , 保全了赵国的尊严 。 然而 , 蔺相如在“渑池会盟”的表现却并没有起决定作用 , 真正影响秦王发挥的是赵胜、廉颇等人在之前的筹备工作 。
在“渑池会盟”当中 , 秦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放在楚国 , 秦国的“渑池会盟”和威胁主要是为稳固赵国 , 避免在此期间两面受敌 。 由于廉颇等人对于秦国行动有正确的判断 , 才能保证赵王在“渑池会盟”中的安全 。 此外 , 为避免赵王被秦国劫持 , 大臣们还做了两手准备:“赵亦盛设兵以待秦”和“请立太子,以绝秦望” 。 因为有这一系列的前提 , 才能使赵国君主在“渑池会盟”中安然无恙 。
基于上述背景之下 , 我们能了解到蔺相如在“渑池会盟”中已出色地完成他作为外交官的工作 , 而在整个“渑池会盟”对策中 , 蔺相如只是参与到其中 , 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 是廉颇提出“请立太子”的意见而非蔺相如 。 虽然这段故事中主角是蔺相如 , 但廉颇却在其中抢到大功劳 。
#小说教育#一代名臣蔺相如的多幅面孔,一介草民到位极人臣
文章图片
2、蔺相如为何不提出“预立太子”?
这样写这段故事 , 就是所谓的“不写之写” 。 写出廉颇建议“预立太子”固然是显出廉颇的胆识和胸襟 , 而不写蔺相如提出这个建议 , 则是因为蔺相如的地位和身份 。 在封建社会集权时代中 , 臣子们最忌讳谈论“立储”之事 。 一旦谈论这些事情 , 会给国主带来非常差的印象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 因此廉颇提出“请立太子”这个建议 , 虽然是从赵国整体的利益出发 , 但他本人说出这样的话 , 却也有着很高的风险 。
最终赵惠文王之所以能够采纳这一建议 , 源于他是一位明君 , 同时也与廉颇所处的地位有关 。 廉颇一向以心直口快、性格耿直示人 , 使赵赵惠文王相信廉颇没有恶意 。 此外 , 廉颇是一个没有社会背景 , 从战场中厮杀出来的赵国名将 , 他早已经用自己的鲜血和显赫战功证明对赵国的衷心 。 对于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 , 赵惠文王自然十分信任 。
反之 , 这些话绝不能从蔺相如口中说出来 。 作为一位新晋之臣 , 蔺相如在赵国还没有根基和名望 , 他也不可能提出这样敏感的话题 。 此外 , 就算蔺相如提出这一建议并且被采纳 , 他也会给赵惠文王留下恶劣的印象 。 与此同时 , 一旦这提议不通过 , 甚至会威胁蔺相如的生命 。
如此看来 , 蔺相如能够很好握住自己分寸 , 正确给自己定位 。 蔺相如深深知道 , 当时自己的名望和地位都不能提出“请立太子”这个建议 。
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中可以发挥最大优势 , 在“渑池会盟”当中 , 他能够尽情发挥自己雄才大略 , 在国内他却需保持沉默 。 这种懂得分寸的人 , 很快就能获得回报 , 蔺相如也因在“渑池会盟”中维护赵国的尊严 , 很快就被提拔为“上卿” , 成为赵国的重要大臣 。 随之而来 , 蔺相如为人处世之道和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