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特点是什么( 三 )


3.认识论的两条基本认知路线是:反应论与超验主义的对抗 。
4.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的人 。
5.认识的对象是指实践和认识运动所指向的对象 。
6.在认知运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反应与被反应的关系 。
7.认知的本质在于主动应对 。
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
9.实践的最基本情况是:改造自然生产实践的运动 。
10.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反驳是社会实践 。
11.在认识论中保持反应论原则的是:一切唯物主义者
12.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 。
13.感性认识的基本情况: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知的基本情况:概念、结论、推理 。
14.理性认知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
1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问题 。
16.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相似性问题:理性主义
17.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需要两次飞跃 。之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 。
18.事物发展的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相从正面代表本质,假象扭曲本质 。
19.真义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准确认识 。
20.真理的本质特征是客观性 。
21.要在真理概念上维护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客观性 。
22.真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只有一种准确的理解 。
23.真理多元论的本质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
24.一个认识是否真实,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
25.客观真实是指在准确认识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2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
27.绝对真理是指它的客观性 。
28.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29.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
30.在真理问题上保持辩证法,就要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这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
3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因为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运动 。
动词 (verb的缩写)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章和第六章)
1.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心灵的关系 。
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灵 。
3.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缺点是不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明白人是历史的发明者 。
4."社会历史是天才英雄运动的结果."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
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心灵决定社会存在 。
6.它和剩余价值理论一起被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 。
7.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
8.以下不准确的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是历史的主人 。
9.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
10.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属于阶级之间的对抗:经济利益的对抗 。
11.阶级的划分是基于:经济地位 。
12.国家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是:内容与情境的关系 。
1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
14.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增强社会发展的功能 。
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负面作用 。
16.人民发明历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运动是生产实践运动 。
17.人类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材料的生产方式 。
18.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根本的社会阻力 。
1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
20.生产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21.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发达程度 。
22.不属于生产力实质性要素的有:科学技能、教学和管理 。
23.归根结底,人的本质是由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
24.在人类所有的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
25.生产关系领域反映了过程: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和经济关系 。
26.生产关系的决定性方面是所有制关系 。
2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与情境的关系 。
28.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在于: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2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基本标志是它是否促进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30.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它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