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的小名大起底

小名 , 亦又叫奶名、乳名、幼名或小字 , 特指婴儿初生时家长所取的的名字 。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 , 姓名是标示人的家庭背景、出身和个性因素的重要标志 。商周时代 , 人们开始重视姓名 , 姓名逐渐礼仪化、制度化 , 对名字的种种禁忌和限制也就随之而产生了 。《周礼·地官·媒氏》云:“凡男女自成名以上 , 皆书年、月、日 , 名焉 。”这“名焉”就是起小名 。在我国古代 , 婴儿自出生之日起 , 百日之内便是“成名期” , 即在此期间父母或长辈要给孩子起个小名 , 至于叫什么 , 襁褓婴儿自然无权赞否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体系中 , 无论取名还是择字都要经过很隆重的仪式 , 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随便呼名 , 于是许多家庭先给孩子取一个小名 , 以便在家庭和较亲密的人中进行称呼 。因为小名往往是小孩子出生不久 , 还在哺乳时期就起了 , 所以又称作“乳名” 。而社会上的下层平民阶层 , 由于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进行隆重的取名择字仪式 , 他们小时候取的“小名” , 往往也就是成年后的“大名” 。古人起小名时 , 比较随意些 , 但也不是乱起 , 总是有一定的缘由 , 这种缘由又显示出小名命名的一些传统规律 。
人生下来先起个小名 , 据说是始于周秦 , 兴于两汉 , 盛于六朝 , 南朝170年先后有24位皇帝 , 其中有20个在正史上留下了小名 , 大约占了80% 。这种现象在历代皇帝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由此可推想在六朝时期 , 小名的风靡盛况 。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取乳名历史的 , 从秦汉时才开始 。如:晋献公小名虿 , 虿是蝎子的意思;郑庄公出生时难产 , 所以取小名为“寤生”;还有些乳名 , 记载着小儿襁褓中的经历 , 如东晋末年的大诗人谢灵运出生旬日 , 便被送到杜冶家哺养 , 至15岁方归本籍 , 故乳名“客儿” 。此外 , 由于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女性成员长期生活在家庭闺阁之中 , 很少在外面抛头露面 , 因此小名更加流行 , 只是这种小名仅在家庭中使用 , 又称为“闺名” 。如汉高后吕雉的小名“娥姁” , 汉武帝的外祖母小名“臧儿” , 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 , 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等 。
我们所熟悉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有:“斜阳草树 , 寻常巷陌 , 人道寄奴曾住 。……可堪回首 , 佛狸祠下 , 一片神鸦社鼓!”等句 。其中有两位皇帝的小名 。“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佛理”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这两位皇帝的小名看上去并不“雅” , 但背后肯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 。古人的小名 , 无论王孙公子、勋戚贵胄还是平民百姓 , 以上小名都以俚俗丑贱为原则 , 这与从正面体现社会秩序、家族地位和生活理想的典雅好听的“大名”迥然不同 , 由此构成中国姓名文化中乳名类的一个共同特色 。究其原因 , 主要在于长辈对小儿钟爱怜惜之至 , 惟恐不得顺利健康地成长 , 遂有意标示卑贱 , 用逆反方式掩饰亲昵热忱的感情 , 相传这样可以使孩子平安长大 , 避开妖鬼索命 。于是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起小名的习俗 , 并影响至今 。给婴儿起小名看似有其鄙俗性和随意性 , 但也有诸多讲究 , 一个人的小名不管用字、指事是褒义还是贬义 , 都寄托着长辈的殷切期望 , 期望孩子能长命百岁、健康成长 , 长大有出息 , 古代人如此 , 现代人也是如此 。
古人起小名的方法
纵观历史 , 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起小名乳名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排行为名:如南朝齐武陵王萧晔 , 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第五个儿子 , 乳名叫“阿五”;梁元帝萧绎排行第七 , 乳名叫“七符” 。2、在特定的字前加一个通行字而成小名 。最常见的是“阿”字 , 如上文所说的曹操、刘禅 , 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