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武侠小说或影视作品里,经常会看到各种镖局行走江湖、招引恩怨情仇的情节

在许多武侠小说或影视作品里,经常会看到各种镖局行走江湖、招引恩怨情仇的情节 。但是历史上究竟何时出现保镖这种行当,但因正史未载,野史无凭,以致人云亦云,真正的历史实情依然讳莫如深 。
近期研究人员发现几份明代崇祯年间的档案,恰可印证在明代晚期保镖活动的出现,与位居京杭大运河枢纽的山东临清,存在着相当深厚的地缘关系 。临清位于水陆两路的交通要冲,商贸鼎盛,北方京省对南方布的大量需求,更对保镖活动的专业化发展推波助澜,这批护送镖商的民间武力,在晚明危急存亡之秋,成为庙堂招募江湖的兵源之一,而且曾经抵抗崛起于东北的后金政权 。
晚明东北溃防与江湖募兵
涉及"保镖"最早也最重要的存世文献与官方档案,实皆与大明王朝因应东北女真势力的崛起息息相关 。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称汗,成立了后金汗国 。两年之后,努尔哈赤即大张旗鼓,列举"七大恨"告天誓师,正式向明朝决裂开战 。等到努尔哈赤军队势如破竹地连陷抚顺、清河等军事据点,明朝才意识到事态之严峻,于是在万历四十七年几乎倾尽全国的正规兵力,以四路兵马分进合击 。不料努尔哈赤早已掌握到相关情报,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因应策略,在萨尔浒一役彻底击溃明军 。大明与后金两国国力顿时此消彼长,双方对峙的攻防情势自此易位 。
其实明朝中叶以后,原本做为国家兵力动员供给的卫所制度便逐渐崩解,一旦边防吃紧,如何藉由招募江湖草野之士,加以整顿训练,以为朝廷效命,便成了当务之急 。面对萨尔浒之役的惨败,朝廷紧急研议如何召募新兵时,河南道监察御史卢谦特别以他在山东地区的亲历与见证,认为应在山东东昌府的临清一地招募武林好汉,为庙堂效命 。
卢谦的建言也获得了山东巡抚李长庚的鼎力支持,他特别列举了河南的"毛葫芦兵"、嵩山少林寺的"僧兵",以及山东临清护送商旅的"镖兵" 。
天下咽喉临清镖客与保镖武力的发祥
问题是:为什么山东的临清竟会聚集数量如此庞大的保镖武力?原来京杭大运河自元代开通以后,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直隶、山东、江苏和浙江诸省,并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其中山东临清便因位于京杭大运河与卫河的交汇之处,扼据要津,可说是应"运"而生 。
从南方输运往北方的商品中,号称"衣被天下"的江南布匹可谓大宗,从词源而论,明清时常将长幅或远输的布匹称之为"标布",而所谓"保镖",就是意指"保护"输往远方的"标布" 。北方京省的标客携带银两到江南地区搜购标布,再运送到北方诸省贩卖 。来时携带标银,去时载运标布,南北往来络绎不绝,专业的保镖自然应运而生 。当时临清有"天下水马头"的名号,而且镖客往往在此云集 。
临清保镖动员的人力极伙,当然并非只有临清本籍之人 。当时恐怕来自四方、聚集于临清,图以保镖为生业者大有人在 。临清既然是布商的集散之地,自然也成为镖客的集散之地 。由于有布商运银载货的大量需求,才可能衍生出保卫护送的生意,并且从原本布商本身招募护送的保镖,逐渐发展成专业化的经营模式 。船跑江湖、车行马路,常年远程携银或运货者,难免途经旷野荒郊,或遇迷津陌路,若非本身已备自卫防身之术,则僱佣武林中人保镖护驾的需求,自必随着商贸交通网络的发达越益提升 。位于水陆网络枢纽的临清,自然就成保镖生业蓬勃发展的温床 。
虽然我们从晚明备战辽东的奏议里,梳理出朝臣倡议招募临清保镖的主张,但仍无法确定朝廷最后是否照准其建议,并付诸施行 。又如果真的招募到临清的镖兵,那最后在抵抗后金政权的过程中,这些应聘的庙堂生力军又是否扮演任何角色?
可以从刘源清的抄件与塘报中看出端倪,其中涉及晚明在与大清部队御战的抗衡过程中,招募并动员临清保镖兵力的重要讯息 。
当时山东巡抚王永吉报朝廷,由于临清乃"咽喉重地,居守不可无人",朝廷随即命令刘源清"还守临清",而原存的三千兵员,则委由刘源清统领以防护东兖 。但刘源清清查兵力之后,发现仅有分防新募一千名尚存,其余二千兵员都因"城陷守死,化为乌有",因此必须赶紧招募 。在其奏本中,刘源清建议朝廷允许他"募保镖之兵以充三千之数",也就是从保镖行业里招募高达两千多名的新兵,同时以临清州的粮饷来支付照应这批新募的保镖员额 。
【在许多武侠小说或影视作品里,经常会看到各种镖局行走江湖、招引恩怨情仇的情节】